2022年3月30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2-03-30
来源:综合报道
月底集团场出栏缩减,多地调运受限,生猪期价迎来强势反弹!
受近期多地疫情防控政策影响,部分地区仍于封锁状态,尤其是疫区生猪出栏受阻,供应减弱,叠加月底集团场出栏缩减,整体供给有限,多地生猪价格稳中趋强,带动生猪期价走高。昨日,生猪主力合约2205盘中一度冲上13000元/吨的关口,后窄幅收窄,截至收盘上涨2.85%,收报于12990元/吨。
“各企业3月出栏计划完成度较高,出栏体重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月底出栏压力较小,此外,受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影响,北方部分地区出现调运问题,进一步影响月底出栏,从而导致毛猪供应偏紧,现货价格出现上涨。2021年的能繁母猪存栏的下降导致市场对二季度行情有好转预期,春节后出栏体重的持续下降表明产能无明显后移,未来出栏压力较小,叠加近期现货涨价影响,05合约跟随现货出现反弹。”一德期货生鲜品事业部分析师侯晓瑞介绍说。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下滑,官方最新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90万头,较最高峰(2021年6月)的4564万头累计降幅6%,但绝对量仍处于近五年来同期最高点,且高于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
“按照生猪养殖周期,推算能繁母猪存栏大概对应10个月后的生猪产能,可以得出生猪产能的高峰是2022年4—5月份。因此,短期来看,我们认为二季度生猪产能仍处于释放周期,并属于季节性需求淡季,同时受饲料成本抬升、收储等影响,猪价或低位振荡。下半年受母猪产能去化影响,供应压力较今年上半年有所下降,且需求逐渐进入旺季,供需关系相较于上半年双向趋紧,预计中期价格或有反弹。”徽商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尉秀说。
在侯晓瑞看来,未来生猪有供减需增的预期,但时间及幅度仍有一定分歧。她表示,短期供过于求或许还需要时间来消化,预期内的淡季亏损不会导致超预期的事情发生,即春节后现货亏损并未导致大面积去产能的情况出现,各区域均出现了产能去化放缓的现象,预期外的亏损才会使得市场情绪出现转折,例如现货再次探底或长时间的维持亏损状态。当前为存量市场的博弈,在存量去化后现货或许才有较高程度的上涨。
从合约间价差来看,在生猪产能不断去化预期下,市场给与远月较好的预期,近月则跟随现货价格进行波动,造成5-9价差持续走扩,9月合约在前期挤掉部分升水后再次走强,市场维持近弱远强的局面。
“从基本面看,2205、2209合约分别对应2021年6—7月、11—12月母猪存栏,即12—1月、3—4月仔猪补栏,明显产能去化初期供应量高于产能去化后期,5月生猪供应或高于9月。另外,2205合约交易时间在4月,产能去化仍需时间,需求仍受疫情影响,而2209合约供需均有改善预期,因而短期价差或有持续走扩的可能。”侯晓瑞表示。
尉秀介绍说,2205合约在昨日大幅走强的行情下,仍然处于贴水状态;2209合约经历5个交易日的大幅回落之后,继续反弹并保持升水。从近远月的升贴水状态及价差走势上可以看出,2209合约受季节性需求回暖和相对的供应压力缓解,被注入了更多的预期。
养殖寒冬腹背受敌,猪价扭转仍靠供需


新一轮猪周期有望下半年开启
3月中旬全国生猪(外三元)价格下跌到12元/千克以下,市场人士普遍预计年内猪价前低后高,下半年有望开启新一轮猪周期,机构人士建议逢低布局。记者了解到,猪肉作为“菜篮子”里的重要品类,地方及中央储备已经多次开展冻猪肉收储工作,以实现生猪保供稳价。
二季度猪价大概率筑底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3月中旬全国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1.9元/千克,自2019年以来首次下跌到12元/千克以下。“去年12月以来,猪价一路下行,目前跌幅超过30%,不断向去年10月低点靠近。回顾历次猪周期表现,我们预计今年二季度猪价大概率筑底,确认新一轮猪周期的起点。”光大证券分析师高瑞东表示。
“过去,猪周期的起始时间通常在第二季度。这可能是由于春节过后猪肉供需格局变化,容易出现猪肉价格低点。”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说。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1年6月达到高点之后开始回落,截至2022年2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268万头,较2021年6月的高点4564万头缩减了6.5%。
按照生猪养殖规律,10个月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当前生猪的出栏水平。国信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覃多贵推断,2022年3-4月生猪潜在出栏量依然是增加态势,5月之后开始环比减少。“供应压力最大的时点预计出现在未来1-2个月,加之饲料原料玉米及豆粕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成本走高,预计猪价距离最终的周期性底部已不远。从期货市场来看,较远的7月、9月合约或已有一定逢低买入价值。”覃多贵说。
“每轮猪周期,生猪养殖板块一般经历两轮典型的上涨阶段,分别出现在本轮猪周期尾部和新一轮猪周期开启后。去年10月以来,生猪养殖板块上涨,反映的正是第一阶段行情。随着二季度猪价筑底回升,生猪养殖板块或再次上涨。”高瑞东表示。
多方面稳定生产信心
今年春节之后,地方及中央储备已经多次开展冻猪肉收储工作,其中中央储备分别在3月4日及10日进行了两次冻猪肉收储竞价操作。同时,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加快收储。
3月2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部门协调会议指出,当前生猪价格进入周期下行区间,要精准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和冻猪肉收储调节,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大商所生猪期货推出以后,为生猪企业发现市场价格和规避现货市场价格风险发挥着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企业通过生猪期货锁定养殖利润,扩大养殖规模;同时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饲料原料采购,提前建立原料战略库存,降低和锁定原料成本采购价格,确保企业稳定经营。
中粮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国金对记者表示,中粮集团一直高度关注生猪期货的推出和运行。自2021年生猪期货推出后,中粮家佳康就根据自身养殖情况积极参与,通过卖出套保规避经营风险,是参与生猪期货的直接受益者。
牧原股份(002714)董事会秘书秦军表示,我国生猪行业长期以来缺乏引导市场发展的价格发现机制,2021年生猪期货的推出为包括生产者和贸易者在内的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管理风险的新渠道。
“生猪期货上市后,与豆粕、玉米期货和期权等为我们提供了涵盖全产业链的价格管理风险工具体系。”德康农牧副总裁胡伟介绍,该集团是大连商品交易所首批生猪产融基地,凭借这一优势,该集团去年减少了不少损失。
猪市迷雾重重 二季度猪价或先抑后扬



2022年预计7.05亿头!产能调减需求增加,猪市5月能迎柳暗花明?
当下生猪价格仍旧在一片泥潭里挣扎,而决定猪价的根本是母猪的数量,所以猪价要从泥潭里爬起来,最根本的还是要减母猪。那么当下我国的能繁母猪的真实存栏情况到底如何?猪价何时能柳暗花明呢?
集团母猪去化约9%
根据农业部数据,从2021年6月到目前,母猪减少6%。但母猪是少了,可出栏真的会少吗?
根据不同规模来看,越来越多的母猪集中在集团场、规模场手中。首先来看规模场的母猪、出栏变化。
就母猪而言,集团企业母猪存栏多为持平或小幅减少的状态,牧原、傲农母猪环比增幅6%、7%;温氏、天康持平;新希望、大北农母猪存栏环比下降15%左右;天邦、唐人神下降25%-30%;正邦是降幅最大的一个,达到68%。以上企业平均的话,2022年母猪环比2021年减少9%。
但根据母猪去产能的结构来说,目前各大集团淘汰的多为生产性能低下或者三元母猪,留下的多为原种、一元、二元,3胎次以内的优质母猪。
就牧原来说,2022年加快了母猪群优化的节奏,但也是以调整结构为主。
所以从母猪的结构来说,虽然母猪淘汰增多,但出栏能力并没明显下降!
供给充裕,需求回暖
2021年猪肉供给由阶段性供给偏紧进入宽松状态,生猪存栏仍呈现高位。2022年上半年猪肉供给充裕特征明显,猪肉产量和猪肉供给预计仍将会小幅增长,下半年供需将向基本平衡转变,带动猪价季节性反弹,全年猪价将窄幅震荡。
三季度能繁母猪产能将会二轮小幅调减,同时规模化水平、产业化水平和纵向整合速度继续提升,带动生猪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有利于后期生产和猪价波动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由于2021年尤其是上半年母猪产能处于较高水平,下半年仔猪供给量仍然保持增势,2022年生猪出栏量仍将会惯性增长。
2022年生猪出栏量较上年预计增长4.9%,达到7.05亿头,出栏活重预计将会呈现下降趋势,逐渐回落到130公斤以内。猪肉产量预计达到5508万吨,较上年增长4.0%。
随着2022年猪肉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受国内猪价下跌以及关税调整等因素影响,猪肉进口需求将继续下降,预计为251万吨左右。猪肉产量增加而猪肉进口下降将会带动猪肉自给率回升到95%以上。
从短期来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改善,猪肉消费需求预计将会逐步回暖,下半年将会有效提振猪价。
从中期来看,“十四五”时期猪肉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将加速,消费需求和偏好向个性化、特色和高质量猪肉产品转变,加工猪肉,例如预制菜等猪肉产品,需求将会快速增长,但猪肉消费需求后期或总体呈现稳中略减的趋势。
生猪产业进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这标志着政策调控机制的优化升级。
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细化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保能繁母猪存栏量底线、保规模猪场数量底线任务,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
构建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有利于保障能繁母猪核心产能在市场机制下的适度调整,将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猪肉供应保障能力。(该文章内容综合整理自猪E网、我的钢铁网、经济日报)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