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2-03-14
来源:综合报道
猪评:部分地区疫情形势严峻 消费恢复压力大 猪价震荡(2022年3月14日)
今日综合均价:
2022年3月14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上涨,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2.12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02%。
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
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2.17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05%;
2. 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1.81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26%;
3. 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1.40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04%。
图表:2022年3月14日中国外三元+内三元+土杂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慧通数据研究部,红色表示涨,绿色表示跌。
走势图分析:
(绿色代表一周价格最低点、红色代表一周价格最高点)
分析师建议:
今日猪价持续小幅震荡调整。市场需求依旧较为低迷,且近期国内部分地区新冠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吉林、上海、深圳等城市封控管理,大型超市以及餐饮、娱乐场所关闭,消费恢复压力较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止3月1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8.28元/公斤,价格持续走跌,但是零售市场销售情况并不好,部分地区零售价格已经跌破10元/斤,而屠宰企业亏损,有压价意愿,猪价持续震荡调整为主。
生猪供应充裕 3月上旬东北猪价显露下行态势



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终端需求 生猪行情好转再添阻力



屠企开工率大涨12%,鲜销率却断崖下跌,对猪价和猪场有何影响?
据猪贩子介绍,当下各地猪肉基本已经降到了10元左右,特价猪肉甚至只需要5、6元一斤。即使如此便宜,猪肉销量依然不是很好,这一方面是因为此前猪肉价格太高,让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虽然猪肉降价了但是大家的习惯还没有改变过来,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本身就是猪肉消费淡季,大家多以消费囤积的猪肉和腊肉为主。还有一点就是近期部分地区疾病反复严重,这也影响了餐饮端的猪肉消费需求。
猪肉销量的下降,不仅反应在终端走货不畅,还反馈在屠宰企业鲜销率的走势图中,下图为2020年-2022年至今的国内重点企业鲜销率走势图,从中可以发现,从今年的2月初开始国内猪肉鲜销率呈断崖式下跌,从最高的95%以上跌到了现在不足80%的水平。
一方面是屠企鲜肉走货不畅,可另一边屠宰企业开工率却是大幅上涨,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3月8日,国内重点屠宰企业平均开工率为28.98%,环比上涨11.36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2.80个百分点。尤其是河南地区屠企开工率甚至接近70%。
那么问题就来了,终端猪肉卖不出去,屠宰企业却在不断增加屠宰,多出来的猪肉哪里去了呢?据了解屠宰但是没卖出去的猪肉再一次被放入了冷库,当下终端需求低迷,屠宰企业鲜肉销售压力增加,而另一边猪价持续走低,外三元生猪均价已经跌至6元左右,低价地区甚至下探之5.7元,屠企屠宰的原料成本大幅下降,如此便宜的屠宰成本囤积猪肉等待后续涨价是最好的选择。
屠企上一次大规模屠宰入库还要追溯到2019年上半年,当时由于受到猪瘟的影响,国内生猪出栏量在短时间内大增,猪价也一度跌到了4、5元钱,到了9、10月份后猪价一路大涨,猪肉也随之大涨至最高30多元,在上半年抓住机会分割入库的屠宰企业,或者是囤积猪肉的猪肉贸易商都在那一次猪价大跌大涨中发了财。
那这次分割入库的屠企会不会发财呢?我认为有点困难,2019年猪价的大跌是因为短时间内生猪出栏量大增,但整体产能是在不断下降的,受生猪养殖周期的影响,下降的产能短时间无法恢复,所有才有了不到半年之后的大涨。而这一次猪价的大跌是因为产能严重过剩,虽然也有母猪产能的淘汰,但淘汰的速度远没有因为疾病而下降的速度快,虽说未来半年时间内猪价会有所上涨,但按照专家预测也就能上涨到了8、9元,屠企这波分割入库能赚钱,但不至于发财。
屠企分割入库增加,对猪价和养猪户有何影响?
虽说,在当下鲜销困难,猪肉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屠企增加分割入库的数量有助于猪价的稳定,甚至能有一定程度的反弹,但长远来看对猪价和养猪户是不利的。
因为现在猪价的上涨,一方面可能刺激养猪户继续压栏,另一方面会减缓产能的淘汰速度,让猪价的低迷持续更长的时间。更为关键的是等到猪价要上涨的时候这部分猪肉会再次投放进入市场,会对猪价的上涨造成较大而阻力。反而现在任其猪价下跌,加快产能的淘汰速度,有助于猪价在更短的时间内迎来反弹。对养猪户来说,现在就是散养户和集团猪场拼耐心、拼实力的时候了,猪价越低对成本更低的散养户越有利。
降价!降价!降价!卖一头猪亏约150元!







今年前两月我国肉类进口降33%,进口额降22.3%!
据海关统计信息,2022年1至2月,我国进口肉类(包括杂碎)累计107.2万吨,进口额为258.6亿元,去年同一时期,进口量累计160万吨,进口额为333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今年我国肉类进口量下降33%,进口额下降22.3%。
当前来看,肉类进口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猪肉进口量大幅下降。2020年,由于国内猪肉供应短缺,猪价高企,进口猪肉价格优势明显,全年进口量曾高达439万吨,并且这一趋势延续至2021年1至2月。
但进入2021年3月以来,猪肉进口量逐渐下降,我国生猪产能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上升,进一步导致市场供应大幅增加,猪价进入长期低迷状态。
进入2022年,元旦春节等传统猪肉消费旺季并未展现出提升猪肉价格的强大节日效应,猪肉价格多数处于下跌状态,各大猪企纷纷陷入亏损状态。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290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6%,产能属于正常波动。1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2847万头,环比下降1.7%。
2021年12月,我国将猪肉进口税率由8%调整至12%,一定程度可以预见,在国内猪肉产能过剩,消费不振的情况下,进口猪肉量将继续减少。
广州能繁母猪每头补助300元!
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部署,巩固广州生猪产能恢复成果,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3月1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广州市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三稳定四强化”七项工作措施。
《措施》提出稳定母猪生产,对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场能繁母猪数量按每头3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稳定财政扶持政策,继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菜篮子”工程扶持项目等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稳定能繁母猪、仔猪、育肥猪保险保额。稳定生猪贷款政策,建立生猪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名单推送和政策补贴、贷款贴息、保险信息等共享机制,支持、组织金融机构对接生猪产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创新生猪养殖专属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措施》同时也强化了环境管理服务措施,严格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继续推进生猪规模养殖项目环评“放管服”改革,对年出栏50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对年出栏5000头及以上和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生猪养殖项目按规定实行审批。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措施》提出持续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创建,提升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水平。
此外,《措施》还提出强化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生猪养殖,大力推进生猪屠宰场规划建设和标准化创建,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猪肉储备调节和产能调控机制,持续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作用,适时启动猪肉储备调控措施。据悉,广州将研究优化供穗生猪财政补贴政策,对本市挂牌调控基地每年根据供穗生猪数量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基地生猪供穗,稳定全市生猪产能,促进生猪市场供应。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