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2022年3月14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2-03-14
来源:综合报道



猪评:部分地区疫情形势严峻 消费恢复压力大 猪价震荡(2022年3月14日)


  今日综合均价:

  2022年3月14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上涨,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2.12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02%。

  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

  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2.17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05%;

  2. 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1.81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26%;

  3. 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1.40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04%。

  图表:2022年3月14日中国外三元+内三元+土杂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11.png

  备注:数据来源于慧通数据研究部,红色表示涨,绿色表示跌。

  走势图分析:

33.png

  (绿色代表一周价格最低点、红色代表一周价格最高点)

  分析师建议:

  今日猪价持续小幅震荡调整。市场需求依旧较为低迷,且近期国内部分地区新冠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吉林、上海、深圳等城市封控管理,大型超市以及餐饮、娱乐场所关闭,消费恢复压力较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截止3月1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8.28元/公斤,价格持续走跌,但是零售市场销售情况并不好,部分地区零售价格已经跌破10元/斤,而屠宰企业亏损,有压价意愿,猪价持续震荡调整为主。


生猪供应充裕 3月上旬东北猪价显露下行态势


  【导语】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横盘整理后,3月上旬东北地区生猪价格已有下跌迹象。目前东北地区散户及规模养殖集团出栏生猪的积极性如何?3月猪价是何走势?
 
  2022年3月上旬东北地区生猪价格再度下跌
 
  2022年3月上旬东北地区生猪价格已有下跌迹象,且目前猪价处于低位水平。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3月7日,东北好良杂生猪出栏均价11.49元/公斤,环比下降11.14%,同比下降57.65%。
 
 
  2月份因春节过后终端需求相对平淡,销区市场有“砸行”现象,猪肉产品外调量有限,东北地区屠宰企业销售压力较大,抵触高价收猪;同时,生猪养殖亏损,养殖户抗价惜售意向增强。供需博弈下,2月份生猪价格窄幅震荡运行。
 
  规模场积极出栏,散户抗价意向增强
 
  3月上旬东北部分屠宰企业有分割入库的意向,开工率较2月份提升,对生猪行情起到一定支撑,然而此时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依旧显露下行态势。导致近期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下跌的原因主要在于生猪供应的增加。
 
 
 
  从规模养殖集团的出栏情况看,因普遍看空后市,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养殖企业降低体重积极出栏,生猪出栏量较2021年8-9月有明显提升。受春节假期影响,2022年2月份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缩减16.8%。但因生猪存栏依旧充足,3月份规模场计划出栏量增加18.5%,数量与1月基本持平。且目前规模场出栏体重开始回升,猪肉供应亦增加。
 
 
  从散户的出栏情况看,2月份春节过后东北地区大体重生猪外调顺畅,大猪与标猪价差再度拉大,是支撑东北地区散户压栏惜售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进入3月,因天气逐渐转热,生猪长途调运死亡率增加,随着外调利润不断缩减,东北地区大体重生猪外调量明显减少,价差由最高的1.94元/公斤缩减至1.14元/公斤。由此,散户抗价惜售意向减弱,出栏积极性较2月提升。
 
  3月中下旬东北猪价仍或下行,但幅度有限
 
  供应方面,3月份规模养殖场按照计划正常出栏,散户及中小场出栏积极性亦提升,生猪供应相对充足。需求方面,3月为猪肉消费淡季,目前鲜品猪肉销售情况不佳。但在猪价较低的情况下,东北地区屠宰企业陆续增加分割入库比例,屠宰企业开工率或有提升。综合来看,供需皆有提升,其中供应增幅或大于需求增幅,卓创资讯预计3月中下旬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仍有下滑风险,但幅度十分有限。

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终端需求 生猪行情好转再添阻力


  【导语】截至上周五(3月1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1.90元/公斤,较月初累计下滑0.38元/公斤,跌幅超过3.09%。短期供强需弱,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
 
 
  纵观近半月行情,全国猪价小幅阴跌为主,一方面规模场降价换量操作不断,养殖端竞争仍显激烈;另一方面终端需求同比仍少,各地疫情局势严峻对消费的限制,仍为掣肘行情上涨的主要原因。
 
  进入3月份,新冠疫情加重,全国多个省份出现感染病例,尤其近两日增加较为明显。多地封控,学校放假、工地停工、餐饮饭馆停止堂食,酒店、娱乐、旅游等集中性需求大受影响。从批发市场猪肉消费情况来看,白条价格低位、部分市场砸行、滥市现象不断。
 
3月12日部分白条批发市场交易情况
 
 
  统观近两个月行情(2、3月份),终端需求不足仍是影响行情的主要因素。相关数据显示,同比销量减少3成左右,从2月份各上市猪企生猪销售情况也可以侧面反映。
 
部分上市猪企2月份生猪销售情况
 
 
  从表中汇总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上市猪企,2月份销售情况不理想,多数出栏减少,且盈利状况差。众所周知,在阶段性供应过剩的当下,各上市猪企压力均大,肯定会想方设法增加出栏量,且也已出现降价换量的操作,但大多数出栏仍不理想,归根究底需求不足所致。
 
  至于其他影响因素来看,官方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7个月缓降,累计调减274万头,理论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生猪存栏量同样持续减少,也就意味着供应端不会再持续增量,产能去化逐步加快,形成一定利好,行情或有所好转,但目前来看利空主导下,市场悲观情绪较浓,暂不看好,低迷行情难有改善。包括本月的冻品猪肉收储也收效甚微。此外,饲料原料玉米、豆粕价格持续上涨,导致饲料价格水涨船高,养殖成本的增加不但没有辅助拉动生猪价格,反而加剧了全行业亏损。尤其对于养殖端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综合来看,需求偏弱大背景之下,生猪价格低位徘徊,全行业亏损(养殖端尤其散户亏损500-700元/头)不断加重。更甚至新冠疫情加重,集中性需求大幅减少,长久波及众多领域,终端消费水平大受影响,行情难言乐观。因此,需求不足仍是当前影响行情复苏的主要阻力,即使产能调减,供应端不再持续增加,其他诸如政策、成本、产业自身优化等利好因素增加,也无法根本改变。

屠企开工率大涨12%,鲜销率却断崖下跌,对猪价和猪场有何影响?


  据猪贩子介绍,当下各地猪肉基本已经降到了10元左右,特价猪肉甚至只需要5、6元一斤。即使如此便宜,猪肉销量依然不是很好,这一方面是因为此前猪肉价格太高,让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虽然猪肉降价了但是大家的习惯还没有改变过来,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本身就是猪肉消费淡季,大家多以消费囤积的猪肉和腊肉为主。还有一点就是近期部分地区疾病反复严重,这也影响了餐饮端的猪肉消费需求。

  猪肉销量的下降,不仅反应在终端走货不畅,还反馈在屠宰企业鲜销率的走势图中,下图为2020年-2022年至今的国内重点企业鲜销率走势图,从中可以发现,从今年的2月初开始国内猪肉鲜销率呈断崖式下跌,从最高的95%以上跌到了现在不足80%的水平。

  一方面是屠企鲜肉走货不畅,可另一边屠宰企业开工率却是大幅上涨,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3月8日,国内重点屠宰企业平均开工率为28.98%,环比上涨11.36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2.80个百分点。尤其是河南地区屠企开工率甚至接近70%。

  那么问题就来了,终端猪肉卖不出去,屠宰企业却在不断增加屠宰,多出来的猪肉哪里去了呢?据了解屠宰但是没卖出去的猪肉再一次被放入了冷库,当下终端需求低迷,屠宰企业鲜肉销售压力增加,而另一边猪价持续走低,外三元生猪均价已经跌至6元左右,低价地区甚至下探之5.7元,屠企屠宰的原料成本大幅下降,如此便宜的屠宰成本囤积猪肉等待后续涨价是最好的选择。

  屠企上一次大规模屠宰入库还要追溯到2019年上半年,当时由于受到猪瘟的影响,国内生猪出栏量在短时间内大增,猪价也一度跌到了4、5元钱,到了9、10月份后猪价一路大涨,猪肉也随之大涨至最高30多元,在上半年抓住机会分割入库的屠宰企业,或者是囤积猪肉的猪肉贸易商都在那一次猪价大跌大涨中发了财。

  那这次分割入库的屠企会不会发财呢?我认为有点困难,2019年猪价的大跌是因为短时间内生猪出栏量大增,但整体产能是在不断下降的,受生猪养殖周期的影响,下降的产能短时间无法恢复,所有才有了不到半年之后的大涨。而这一次猪价的大跌是因为产能严重过剩,虽然也有母猪产能的淘汰,但淘汰的速度远没有因为疾病而下降的速度快,虽说未来半年时间内猪价会有所上涨,但按照专家预测也就能上涨到了8、9元,屠企这波分割入库能赚钱,但不至于发财。

  屠企分割入库增加,对猪价和养猪户有何影响?

  虽说,在当下鲜销困难,猪肉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屠企增加分割入库的数量有助于猪价的稳定,甚至能有一定程度的反弹,但长远来看对猪价和养猪户是不利的。

  因为现在猪价的上涨,一方面可能刺激养猪户继续压栏,另一方面会减缓产能的淘汰速度,让猪价的低迷持续更长的时间。更为关键的是等到猪价要上涨的时候这部分猪肉会再次投放进入市场,会对猪价的上涨造成较大而阻力。反而现在任其猪价下跌,加快产能的淘汰速度,有助于猪价在更短的时间内迎来反弹。对养猪户来说,现在就是散养户和集团猪场拼耐心、拼实力的时候了,猪价越低对成本更低的散养户越有利。


降价!降价!降价!卖一头猪亏约150元!


  农业农村部12日发布,受生产惯性增长影响,当前我国生猪出栏偏多,加上春节后消费淡季猪肉需求下降,猪肉供应出现了阶段性过剩。
 
  农业农村部:生猪生产供给充足 猪肉供应阶段性过剩
 
  从生产方面看,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23.6%,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8.2%。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陈光华:去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49亿头,同比增长10.5%。这些存栏生猪会在之后的6个月,也就是今年的1月份到6月份,陆续出栏上市。由此推算,今年上半年猪肉市场供给必然处于高位。
 
 
  从消费方面看,根据对部分屠宰企业的监测,2月第2周屠宰量为330万头,3月第1周增加到480万头,但与春节前每周平均620万头的屠宰量相比,下降很明显,表明春节后的猪肉消费明显偏弱。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陈光华:当前的生猪生产和供给充足,但需求收缩,阶段性过剩较为明显。 
 
  生猪价格持续下行 养殖企业陷入亏损
 
  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显示,目前,受供应增加和消费季节性减少双重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下行,价格处于2020年以来的低位,养殖企业陷入亏损。
 
  监测数据显示,2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4.06元,已经跌破平均养殖成本线,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150元,上周又跌到每公斤13.21元。
 
 
  而猪肉批发市场上周均价为每公斤18.42元,环比跌3.3%,同比低52.2%,已连续4周下跌。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生猪价格已经跌破盈亏平衡点,养殖企业普遍陷入亏损状态。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陈光华:下跌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3、4月份猪价可能跌至每公斤12元左右的谷底,养殖亏损程度还会加大。希望广大养殖场户能够紧盯市场、控制成本、防好疫病、踏准节奏,挺过近期生猪生产经营相对困难的阶段。
 
  陈光华介绍说,此轮猪周期,生猪价格自2020年全年到2021年初高位运行后,已经经历过两次下行探底。第一次是在2021年6月下旬,第二次是在2021年10月第2周,现在正处于第三次价格下行探底过程中。
 
  生猪价格持续走低 四项举措稳定生猪生产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受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养殖场户很有可能会加速淘汰能繁母猪,为此,将采取四项举措,调控生猪产能,稳定生猪生产。
 
 
  一是强化预警。持续跟踪监测生猪和能繁母猪月度存栏信息,加强信息发布,引导养殖场户在3、4月份市场供应宽松时期顺势出栏肥猪、不压栏。
 
  二是稳定政策。督促地方保持用地、金融、环保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杜绝在政策上出现反复,稳定行业预期,坚定行业信心。
 
  三是稳定产能。及时出台有针对性保护基础产能的措施,防范过度淘汰能繁母猪的风险。
 
  四是防好疫病。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加强检疫、调运、屠宰等环节监管,扎实推进分区防控,统筹推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防止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逆转生猪稳产保供形势。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陈光华:紧盯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督促地方严格落实省负总责要求,根据需要适时研究出台地方临时补贴救助措施,加强与冻猪肉储备调节政策协同,形成调控合力。 
 

今年前两月我国肉类进口降33%,进口额降22.3%!


  据海关统计信息,2022年1至2月,我国进口肉类(包括杂碎)累计107.2万吨,进口额为258.6亿元,去年同一时期,进口量累计160万吨,进口额为333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今年我国肉类进口量下降33%,进口额下降22.3%。

  当前来看,肉类进口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猪肉进口量大幅下降。2020年,由于国内猪肉供应短缺,猪价高企,进口猪肉价格优势明显,全年进口量曾高达439万吨,并且这一趋势延续至2021年1至2月。

  但进入2021年3月以来,猪肉进口量逐渐下降,我国生猪产能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上升,进一步导致市场供应大幅增加,猪价进入长期低迷状态。

  进入2022年,元旦春节等传统猪肉消费旺季并未展现出提升猪肉价格的强大节日效应,猪肉价格多数处于下跌状态,各大猪企纷纷陷入亏损状态。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290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6%,产能属于正常波动。1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2847万头,环比下降1.7%。

  2021年12月,我国将猪肉进口税率由8%调整至12%,一定程度可以预见,在国内猪肉产能过剩,消费不振的情况下,进口猪肉量将继续减少。


广州能繁母猪每头补助300元!


  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部署,巩固广州生猪产能恢复成果,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3月1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广州市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三稳定四强化”七项工作措施。

  《措施》提出稳定母猪生产,对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场能繁母猪数量按每头3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稳定财政扶持政策,继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菜篮子”工程扶持项目等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稳定能繁母猪、仔猪、育肥猪保险保额。稳定生猪贷款政策,建立生猪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名单推送和政策补贴、贷款贴息、保险信息等共享机制,支持、组织金融机构对接生猪产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创新生猪养殖专属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措施》同时也强化了环境管理服务措施,严格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继续推进生猪规模养殖项目环评“放管服”改革,对年出栏50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对年出栏5000头及以上和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生猪养殖项目按规定实行审批。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措施》提出持续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创建,提升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水平。

  此外,《措施》还提出强化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生猪养殖,大力推进生猪屠宰场规划建设和标准化创建,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猪肉储备调节和产能调控机制,持续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作用,适时启动猪肉储备调控措施。据悉,广州将研究优化供穗生猪财政补贴政策,对本市挂牌调控基地每年根据供穗生猪数量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基地生猪供穗,稳定全市生猪产能,促进生猪市场供应。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