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1-12-24
来源:综合报道
能繁母猪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节前猪价能否上涨?
机构:预计2022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延续下滑态势
2021年四季度临近尾声,本季度生猪行情与常规四季度走势有所区别,10月本该处于淡旺季过渡时期,但受消费者积极囤货、灌香肠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快速增加,提振生猪价格上涨。进入12月传统旺季后,行情却出现下滑趋势。卓创资讯分析师王亚男12月22日表示,未来生猪市场整体供应仍较为充沛,预计2022年一季度生猪行情或延续下滑态势。
可以放心养猪了!国家养猪行业发展规划公布 “猪周期”或将不在
从事养猪的人应该都知道养猪行业有一个“猪周期”现象。所谓的“猪周期”指的是“价低伤农,价高伤民”的猪肉周期变化的怪圈。当生猪供给给增加,市场上猪肉供给也会增加,增加过多肉价随之下跌,当肉价下跌严重时,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打击,这样就会造成猪肉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受“猪周期”伤害最严重的其实还是广大的养猪户。猪肉价格贵时,人们可以少吃,甚至是不吃。但是当生猪价格严重下跌时,很多养殖往往会损失惨重。
为了最大程度的消灭“猪周期”,保障广大养猪户和消费者的利益。于是国家制定了“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其中对养猪行业的规划是这样的:除了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制外,还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强生猪产能调控,缓解“猪周期”波动,增加稳产保供能力。为了达标这些目标,有关部门根据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把全国生猪养殖业划分为调出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
调出区的省份和其生产责任
被划分为调出区的省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广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安徽、江西等省。
作为调出区省份的生猪生产责任是要尽最大努力,稳步扩大生猪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实现稳产增产。
我们从上面这些被划分为调出区的省可看出:这些省份大部分都是产粮大省,饲料资源丰富,而且很多省份以前就是生猪养殖大省,这样的条件就为扩大生猪产能,提高生产的规模化、实现稳产增产打下了坚实的条件。这些调出省养的猪,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大部都销往主销区。
主销区的省市和其生产责任
主销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
主销区省份的主要责任是,重点引导大中型企业建设养猪基地,确保一定的自给率。
从主销区的省份中我们可以看出,主销区的省市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市,居民消费能力很强,有很大的猪肉消费能力,所以有关部门把这些省市划成了主销区。主销区除了消费调出区的生猪外,还要生产一部分的生猪,确保调出区生猪产能下降时有一定的自给率。
产销平衡区的省份和其生产责任
产销平衡区包括内蒙古、山西、海南、四川、云南、贵阳、福建、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份。
这些产销平衡区省份的主要责任是重点挖掘本省的增产潜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养殖,确保基本自给。
从这些产销平衡区的省份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省份都是我国的中西部省份,这些省份供同的特点是,经济都不怎么发达,养猪业同样也不发达,生猪消费需求有较大部分都得从外省调运。所以有关部门要求这些省份重点挖掘本省的增产潜力,确保产销平衡。但是这些中西部省份大都保留了我国很多地方猪品种,比如福建槐猪,贵州小香猪,青海八眉猪等地方猪品种,几乎每个省都有好几个品种。所有这些省份可以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猪养殖,当规模大时,除了满足本省需求外,还能往外调运,使农民增收的同时,本省经济也能得到发展。
总之,经过有关部门这些划分好产销区域后,调出区尽量扩大生产满足全国猪肉消费需求,主销区尽量提高猪肉消费能力,产销平衡区自给自足。这样养猪业就走上了有序发展的道路,再也不会象以前一样无序发展,使养猪业几年一个“猪周期”,导致养猪户和消费者深受其害。
也许养猪业的春天,就要到来了。你认为呢?
肉类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近日,双汇发展完成定增,募集到70亿元资金将用于扩充肉鸡、生猪产能建设以及生猪屠宰及调理制品、肉制品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等。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此次募资,双汇发展将对部分屠宰和肉制品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引进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及设备,优化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实现集约化生产,提升肉类加工业务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速增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双汇发展既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为此,他们制定了“调结构、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的发展战略,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由工业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持续激发主业活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推进工业改造升级 实现集约化生产
目前,中国肉类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波动风险较大,不利于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技术水平已成为中国肉类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双汇发展坚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肉类加工效率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调整,推动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作为行业优势企业,双汇发展可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控优势、研发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主业促进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介绍,双汇发展此次技术改造主要包括生猪屠宰及调理制品技术改造项目和肉制品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其中,生猪屠宰及调理制品技术改造项目是对其下属漯河屠宰厂原有屠宰产能、调理制品产能等整体升级改造,漯河屠宰厂是2000年引进的中国第一条机械化冷鲜肉生产线,已运行20年,本次改造的目的是由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
该项目达产后生猪屠宰产能约150万头/年;调理制品产能约45300吨/年。整体来看,项目建成后在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同时,生产的安全性也进一步提升,环保安全大幅改善。改造后的生产线将引入自动化机器人,大幅度提升自动化水平,并引入信息化专业软件,与现有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实现对生产加工过程的全程数字化管控。
另一项肉制品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地点为河南省漯河市。项目将对部分肉制品生产车间整体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肉制品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项目达产后年产肉制品约60000吨,可使产品结构得以优化,主要转变为中高档产品,销售收入提升幅度较大,且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明显提升。
有分析指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屠宰行业发展方向对屠宰现代化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是建立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的必要条件。双汇发展通过持续的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的肉类屠宰技术和设备,是企业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继续领导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
肉类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有资料显示,我国肉类消费市场巨大,畜禽养殖具有稳定的增长需求。目前,双汇的屠宰业务、肉制品业务均处于国内领军地位。本次非公开发行将有利于双汇发展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壮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据了解,为了保持双汇在行业内的设备和品控优势,企业先后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5000多台套技术设备,建设现代化加工基地,推动工艺技术和装备不断升级,始终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在装备升级的同时,双汇发展建立了科学完善的食品质量及安全管控体系,实施全程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有效追溯产品质量信息,确保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双汇在中国肉类行业率先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居行业前列。企业在产品创新研发领域持续投入,强大的综合研发能力确保在生产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领先对手,保持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在信息化方面,双汇将信息化引入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利用信息化实现了采购、生产、销售的流程再造。自1998年上市以来,双汇发展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双汇发展依靠资本市场,累计进行了两次股权融资(不含本次再融资),募集资金合计9.12亿元,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0多年弹指一挥间,双汇一直坚持以屠宰和肉类加工为核心,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创新发展,从漯河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在引领行业变革中持续发展,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双汇“开创中国肉类品牌”,已成为我国肉类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