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2021年12月10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1-12-10
来源:综合报道



元旦春节前还会再涨吗?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数据!


  新京报讯 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公布数据显示,11月份,猪肉价格由降转升,较上月上涨12.2%。虽然同比下降32.7%,仍然处在同期历史低位,但降幅比上月收窄11.3个百分点,对CPI的负向拉动减弱。
 
  今年以来持续低迷的猪肉价格为何出现回升?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将其归纳为季节性消费需求增长及短期肥猪供给偏紧两项原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也有此观点。他认为,这轮反弹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猪价“超跌”过后市场的一次修正,并非真正的拐点。元旦、春节前商品猪的供给非常充裕,预计节前猪肉价格会低于当前价格。
 
  腊肉制作旺季叠加供应偏紧,生猪价格连续8周反弹
 
  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全国500个集贸市场的监测结果,生猪价格从10月第二周开始连续8周反弹,已经从10月第一周的11.5元/公斤反弹到12月第一周的18.3元/公斤。相应地,猪肉价格也从10月第二周的21.03元/公斤反弹到12月第一周的28.91元/公斤。
 
  “从10月中下旬开始,我国由北向南陆续开始制作腊肉。”朱增勇表示,由于各地开始制作腊肉时间不一,南方到11月份才进入高峰期,为这一阶段的猪肉消费提供了较好较稳定的支撑,带动价格上涨。
 
  同时,人们制作腊肉更喜欢用大猪、肥猪,但由于今年8、9月份猪价连续下跌,养殖户和企业在10月份之前就将大猪恐慌性出栏,导致到了10月份腊肉制作旺季,大猪反而供应偏紧,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大猪的价格,进而带动标猪价格也出现上涨。
 
  国泰君安宏观研究团队还给出另外一点原因,今年5月,仔猪出生数量创年内低点,而仔猪养成为肥猪出栏大约需要六个月,因此11月正是生猪供给偏紧的时间段。这也解释了前述“短期肥猪供给偏紧”的原因。
 
  “除了这些短期因素,这次价格反弹其实与6月底、7月初的那次上涨还有着比较类似的原因。”朱增勇表示,今年10月上旬生猪价格一度跌到11.5元/公斤,已经属于“超跌”,刺激了市场需求,“超跌”过后市场一般都会出现一波需求反弹,带来一次超预期的上涨。
 
  同时,两次猪肉价格上涨背后分别对应着今年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冻猪肉收储,两轮收储都对猪价产生了提振作用。“只不过,这次是持续反弹,反弹的空间和力度要比6月底、7月初高一些。”朱增勇表示。
 
  连续反弹并非拐点到来,猪价仍在下跌过程中
 
  持续反弹是否意味着猪肉价格已经出现拐点?通常,判断拐点首先要看核心指标的变动,对猪肉价格来说,就是能繁母猪的存栏,如果能繁母猪的存栏出现同比明显下降或低于常态下的水平,才可以说拐点即将到来。
 
  “目前,能繁母猪的存栏依然高于常态下的水平。”朱增勇认为,这次反弹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猪价“超跌”过后的一次市场修正,超预期的下跌和超预期的上涨,实际上是回到了原来的趋势轨道上,属于下跌过程中的一次阶段性反弹。
 
  只是由于其他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出现,反弹的幅度超过了市场预期,但并不意味着猪价的拐点已经到来。供给的本质没有改变,仍然是比较充裕的状态。
 
  涨价或于元旦前结束,双节期间量足价稳
 
  元旦、春节临近,这轮涨价会持续到那时吗?节前市场供给还充裕吗?从目前的趋势判断,朱增勇认为,元旦以及春节前,商品猪的供给还是非常充裕的,预计节前猪肉价格或会低于当前价格水平。
 
  朱增勇分析,节前需求高峰一般是12月份和1月份,由于10月下旬开始的这轮价格反弹,一些企业和养殖户会选择压栏,这部分生猪将集中在节前出栏,届时势必会带来猪肉价格下跌。不过,由于节前消费需求旺盛,因此回落空间不会太大。
 
  也就是说,这轮涨价可能在元旦前就会结束。“现在已经连续8周上涨,最新一周猪肉价格已经接近28.8元/公斤,这个价格对于养殖户来说是比较合适的,但对消费者来说已经有一定影响了。”朱增勇认为,一般情况下,猪肉价格如果低于25元/公斤,那么消费是有增加的空间的;如果已经超过25元,那么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猪肉“刚需”季节来临,需求要涨,猪肉会涨价吗?官方给出回应


  据央视财经报道,按照往年的惯例,每年的12月和1月都是我国猪肉的消费旺季。这一方面是因为进入冬季,温度下降后大家对猪肉的消费热情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每年冬季各地都有腌制腊肉,制作灌肠的习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对猪肉的消费已经平民化,只有每年的12月-1月份腌腊需求才能称之为刚性需求。

  《天下财经》栏目记者在上海的一家菜市场看到,当下各家猪肉铺的腌制腊肉和制作猪肉灌肠的生意都火爆了起来,不少市民纷纷选购腊肉、腊肠和火腿。虽然猪肉需求高峰到来,但是猪肉的价格并没有明显上涨,据市场猪肉摊主介绍,现在的咸肉只需要20元一斤,比去年同期便宜了5、6元钱。目前腊肉、腊肠的制作工作刚刚开始,那后续随着传统需求旺季的到来,猪肉需求增长,猪肉会不会涨价呢?

 

  官方给出了答案!

  根据生猪6个月的育肥周期推算,今年12月份和明年1月份出栏的肥猪数量对应的是今年6、7月份母猪所生的仔猪。农业农村部对全国规模化猪场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7月份出生的仔猪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以上,也就意味着后续两个月的生猪供应是充足的。

  生猪供应充足是猪肉不会涨价的基础,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一、10月中下旬生猪价格一路上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户对后续猪价的信心,也再次点燃了养猪户压栏惜售的热情,这不仅增加了当下的可供出栏生猪数量,也增加了生猪出栏体重。

  其二、7-9月生猪价格的大幅下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元母猪和低产能母猪的淘汰,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生猪供应量。随着最近2个月猪价上涨后,母猪淘汰减少,但是当下猪价并不足以支撑低产能母猪的养殖的,部分养猪户考虑母猪分娩后淘汰更换后备母猪,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加市场猪肉供应。

  其三、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1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猪肉804.7万吨,其中猪肉和猪砸碎进口量达到了442万吨,进口猪肉334万吨,根据此前官方预测12月还将会进口20万吨左右,大量进口猪肉也是两节期间猪肉正常供应的关键点。

  其四、随着温度的下降,部分地区的疾病又出现了不稳定,这将会导致部分生猪的集中出栏和母猪的淘汰。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猪肉需求量的增加基本能同供应量的增加相抵消,猪肉和生猪确实不会出现大涨的情况。猪肉降价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但对养猪户来说是个灾难,既然供应充足,那随着腌腊的结束,猪价会不会下降呢?

  我们先看下最新猪价,12月7日生猪价格稳中有降。进入12月之后,猪价整体算是平稳运行,12月1日生猪均价为18.05元/公斤,12月6日为18.24元/公斤,12月7日则是稳中有降,华东区4平2跌,执行价8.6-9.8元,华中区2平2跌,执行价8.5-9.5元,华南区2平1跌,执行价8.5-9.8元,华北区3平1跌,执行价8.5-8.9元,东北区全线下跌,执行价8-8.5元,西北区1平1跌,执行价8.3-9.1元,西南区2跌2平,执行价8.4-9.4元。

  不过养猪户也不需要担心,虽然当下猪价有所下降,但是可以认定为此前持续上涨后的下跌调整,毕竟当下猪价高,但肉价低,屠宰企业屠宰一头猪要亏损100-200元,屠企急需压价来降低亏损,相信在高消费的基础上,屠企压价也只能点到为主,随着消费的持续增加,猪价难以大涨大跌,大概率还是会维持在9元左右。

  明年上半年猪价难言乐观

  现在乃至后续一两个月猪价能维持在9元,最大的支撑因素就是猪肉消费。按照惯例,春节之后猪肉将会进入消费淡季,而明年3、4月份出栏生猪对应的是今年8、9月份出生的仔猪,8、9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虽有下降但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点从当时刚断奶仔猪价格一度跌至50元/头就可以看出,综合考虑明年上半年的猪价难言乐观,养猪户还是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或者是在春节前趁高价将能出栏的猪尽量出栏,或者是做好养殖大猪的准备,坚持到6、7月份猪价有所回升的时候再出栏,相比较而言还是早出栏风险更小一些。


猪价到底是怎么回事?说好的消费旺季为何不旺?


  本以为随着腌腊消费旺季的来到,市场猪肉消费需求的提高,猪价能够再度扬帆起航,迎来了一个新的涨停点。没想到让人意外的是,猪价进入12月份以后,随着腌腊消费旺季的到来,猪价非但没有走高,行情却迎来了震荡下滑的尴尬局面,并且伴随着屠企压价杀跌的不断发力,猪价跌势加码,下跌幅度越来越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说好的消费旺季为何不旺?猪价大跌的原因是什么?难道真如一些养猪户担心的那样,猪价真的有“危险”了吗?

  全国猪价一片绿,行情又是跌一片!

  其实,刚进入12月份的时候,猪价下跌并不明显,真正下跌全面回落不过发生在最近几天。月初开门绿过后,随着养殖端抗价惜售的增多,猪价甚至还短暂地出现了一波企稳反弹的迹象,但是奈何供需关系太过薄弱,消费提振不够明显,叠加屠企亏损难撑,纷纷下降了生猪屠宰数量,导致猪价跌势突然扩大。截止到12月8日,猪价已经是二次大面积飘绿了,行情又是跌一片,下跌面积以及下跌幅度呈明显扩大迹象!

  行情大跌为哪般?

  关于猪价下跌的因素有很多,不过看到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屠企压价,不少网友表示当前猪价下跌就是因为,屠企为了出货冻肉,和即将来到的元旦,春节备货故意压价“捣鬼”,以此牟取暴利。不过这里想说的是,屠企压价只是一方面,真正影响猪价走势的,我认为还得是市场的供需关系。不然的话,即便屠企再怎么压价杀跌,只要养殖端抗住不卖,猪价怎么可能会迎来这么大的跌幅?

  首先,我们先来给大家扫一个盲区,不少养猪户之所以对12月份猪价期盼较高,最主要还是因为12月是全年腌腊消费旺季,这个时候随着民间腊肉,香肠制作加工的增多,通常会带动猪肉消费的大幅增长,引发生猪价格的涨价效应。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今年腌腊消费的提前出现。

  由于寒潮降温的提前来到,以及猪肉降价,Y情防控“囤肉潮”的兴起,早在10月~11月份的时候,腌腊消费已经提前出现,无论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销区,不少消费者都在那个时候趁着猪肉便宜,而进行了一波腌腊狂潮,甚至因为反季节腌腊消费增多以及出现,还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上了一波热搜。而猪肉不同于其它产品,提前消费了,后续消费自然就会减少,这也是为什么本该进入腌腊消费旺季的12月份,市场猪肉消费却疲软不振的主要原因。

  其次,就是猪价反弹无望带来的市场担忧。当前市场并不缺猪,前期缺猪缺的不过是一些大体重的出栏肥猪,而随着时间的恢复,以及养殖端的持续压栏,目前大肥猪供给也基本得到了恢复。而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看跌心理,猪价上涨的时候,养殖端看涨情绪高涨,抗价压栏也是信心十足,带动猪价持续走高。而一旦猪价震荡反转,上涨无望的话,那么市场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恐慌情绪,催促加快养猪户的出栏速度。

  何况当前猪价还在盈利线以上,大部分养猪户在经历过前期猪价一路狂跌过后,对于市场行情的敏感程度也是可想而知了,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发养猪户的抛售情绪。而如今持续南北猪价全面下跌的背后,自然也就离不开养猪户出栏速度的加快,屠企方面收猪没有难度,眼看着压价杀跌出现了效果怎么可能放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猪价真的危险了吗?

  目前来看,猪价确实存在一定的下跌危险,消费疲软,出栏增多,恐慌发酵,以及猪瘟疫病的高发阶段,养殖成本风险也在不断上涨,加上屠企的压价反扑,短期内猪价行情回落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一旦引发养殖端的恐慌抛售,那么猪价大跌也不是没有可能出现。

  但是,利空的背后并不是一无是处,利好因素也是实际存在的。个人认为,越是这个时候,养猪户越要稳住情绪,乱了阵脚,只会给屠企创造压价机会。一方面腌腊消费虽然提前透支了一部分,但是市场需求仍然存在,12月下旬才是腌腊高峰。另一方面,大面积出栏还没有形成,对于猪价冲击影响有限,加上养殖成本上涨,养殖端抗价心态仍然存在,对于猪价下跌也会形成一定的支撑。因此,对于接下来的猪价走势,目前仍是乐观看待,预计猪价短暂的冲高回落过后,随着市场消费旺季的来到,猪肉需求的增强,猪价还有反弹上涨的机会,不过涨势应该有限,大涨的概率不高,且风险仍然存在,一旦春节备货采购结束,猪价大跌很可能会如影相随,我想,这也是我们养猪户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上市猪企披露11月“成绩单”


  12月8日,随着正邦科技、牧原股份相继披露数据,国内四家生猪养殖头部公司今年11月份生猪销售情况浮出水面。综合来看,11月国内生猪销售市场回暖。
 
  从各家公司具体情况来看,牧原股份2021年11月份销售生猪387.4万头(其中仔猪销售7.2万头),销售收入67.67亿元;温氏股份公司11月销售肉猪119.56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24.17亿元;正邦科技11月销售生猪100.38万头(其中仔猪11.30万头,商品猪89.08万头),销售收入13.48亿元;新希望11月销售生猪90.43万头,收入15.34亿元。
 
  其中,三家企业出现销量和销售收入双双环比下降的情况。11月,牧原股份销量环比下降26.32%,销售收入环比下降4.70%;温氏股份销量环比下降34.29%,销售收入环比下降2.78%;正邦科技销量环比下降21.72%,销售收入环比下降5.97%。新希望销量环比下降24.07%,销售收入环比提高15.17%。
 
  对于销量环比下降,温氏股份表示,主要原因是前期停止购苗投苗;新希望表示,主要原因是今年进入二季度后,公司停止外购仔猪育肥,目前出栏肥猪绝大部分是自产仔猪育肥。有机构指出,11月部分养殖企业销量回落并非压栏所致,而是正常的生产节奏。
 
  从今年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来看,除温氏股份未公布累计销售量外,其他三家企业累计销量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其中,牧原股份增加127.75%,正邦科技增加41.81%,新希望增加34.25%。12月7日,牧原股份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表示,预计2021年底公司养殖产能将超过7000万头。开源证券研报认为,以当前时间节点来看,短期猪肉供给过剩状况并未实质性改变,行业正处于养殖产能去化的关键阶段。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