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2021年11月18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21-11-18
来源:综合报道



专家:四个因素合力助推本轮猪价强势反弹


  不知道为何,对于10月份以来的猪价反弹,养殖户似乎报的希望是更大的,大家压栏惜售的情绪似乎也更高,而6月底的那次反弹,大家的反映似乎没有那么大。

  对于这次猪价的反弹可以说是四个因素合理共同助推的:

  首先,猪价超跌后市场存在修复性反弹的需求。当时,猪价5元一斤,这也是此阶段的最低点,超跌之后也必然是反弹;

  其次,冻猪肉收储提振。10月10日中央收储3万吨中央储备肉,与此同时,地方冻猪肉收储也陆续开展,对提振市场心理预期和猪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然后是消费回暖。由于猪肉价格很便宜,刺激猪肉消费增加,部分地区提前灌腊肠现象增多,导致市场大肥猪需求旺盛并带动大猪价格高于标猪。其实在9月底大猪存栏已经明显下降,导致大猪供应有限甚至是紧张了。

  最后,猪价回暖再次带动养殖户压栏。受猪价反弹,尤其是猪价反弹至成本线后,养殖户已经开始有微幅的盈利,此时大家看涨后期情绪强烈,生猪出栏积极性下降,导致短时间内市场供应收紧。

  其实,10月份的反弹与6月底的反弹是同一个属性,只不过,10月份以来的反弹由于消费提振空间高于6月底,尤其是大猪存栏比重明显下降,导致此次猪价反弹速度和时间均高于6月底那次,但节前的消费旺季具体表现如何还有待兑现,但后期消费的变动将影响反弹时间和空间。


猪价大起大落的背后:“周期魔咒”加强 “plus版猪周期”拐点存分歧


  生猪供应持续释放,母猪淘汰量级不够,然而猪价暴涨,后备补栏积极性高涨,今年后半年产能去化并不彻底。 (详见专题调研|猪价大起大落的背后:供大于求 价格却超预期暴涨 猪价为何“不走寻常路”?以及专题调研二|猪价大起大落的背后:“产能去不尽 后备吹又生”)

  截至目前,本轮猪周期至今已有3年5个月,猪周期核心影响因素是供需关系,但疫病或成为猪周期反转最大变量。实地调研中一线人员基本一致认同,本轮猪周期能否反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年冬季疫病控制情况。对于未来猪价,养殖散户多看好2022年春节前,中大型规模场对于短期看法较为谨慎,多数看好明年年末或后年,某养殖厂负责人坦言:“猪还是太多,母猪杀了,但猪崽还在。”

  疫病或成为猪周期反转的最大变量

  一般而言,一次完整的猪周期需要3-4年的时间,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历四轮完整猪周期,最近一次猪周期从2018年5月开始,至今已有3年零5个月,受生猪疫情和环保等因素,本轮猪周期猪价振幅较大,猪价高点也远高于前几轮周期,投机性明显加强。

  根据布瑞克咨询数据显示,本轮猪周期猪价最高值40.97元/公斤,高于前两轮周期最高值近1倍,最低值低于前一轮,均值高于前一轮。根据调研结果,养殖散户、规模场经历非瘟后养殖成本提升,普遍在13元/公斤-16元/公斤之间(该数据不包含折旧成本和疫情损失),2018年之前成本在10元/公斤-12元/公斤,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自动化程度越高,养殖成本可能会越低。

1.jpg

  (来源:布瑞克咨询数据)

  猪周期波动核心影响因素是供需关系,但疫病、政策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生猪供需,其中,疫病或成为周期反转的最大变量。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多数散户和规模场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18年非瘟令多数人被动去产能,行业重新洗牌,较大程度改变了中国养猪行业格局。目前非瘟常态化带来全行业防疫成本、生物安全意识提升,本轮猪周期拐点是否来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年冬季疫病控制情况。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在东吴期货生猪养殖行业风险管理交流会期间表示,全国性疫情极为容易成为一个周期新起点,特别是疫情严重损害种源产能情况下,猪价上涨时间长,且价格涨幅大。

  今年以来,猪价持续低迷,养殖散户对疫病防控有所松懈,近期河南猪场有疫病抬头的迹象。上文种猪场顾某表示,猪价低往往伴随“情绪成本”,尤其养猪亏钱时大家对消毒、猪群管理会放松,这种成本在规模场和散户都有体现。

  周期拐点存分歧

  10月国庆节后,猪价强势反转,超出市场预期,猪价讨论再次沸沸扬扬,周期拐点众说纷纭。

  不少散养户看好春节前及明年猪价,他们认为,前几个月猪价暴跌,母猪产能大幅去化,加之当前疫病抬头,在此基础上预计春节前猪价不会大幅回落。

  近日,某一线行业人士表示,这轮猪价南方涨幅高于北方,南方带动北方涨价,近两天北方屠企开始压价,但未来10-20天价格不会下来,因为北方第二波冷空气正在路上。

  沿袭此前周期经验和规律,猪周期拐点来临往往伴随着整个行业生猪产能去化彻底,目前来看,当前生猪存栏绝对数量庞大,能繁母猪高于正常保有量,生产惯性增长,同时三元母猪基本淘汰,替换二元母猪繁殖能力明显高于三元。

  根据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新闻发布会,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的生猪是2509万头,同比增长95.2%,10月份,达到了3023万头,同比增长111%。

  基于当前供需情况,多数中大型养殖户、规模场对明年二季度前猪价持谨慎态度,看好明年四季度。上文规模场负责人薛某表示,即便开展新一轮猪周期,猪价上涨,也很难再达到此前40元/公斤的价格,一头猪利润在300-500元之间较为合理。焦作某规模场负责人坦言:“虽然淘汰了不少母猪,但猪还是太多,母猪杀了,猪崽还在。"


盲目扩张是教训也是这两年的养猪雷区


  三季度业绩一出,上市猪企基本巨亏。但显而易见,有的亏的多,有的亏得少,牧原股份在第三季度才亏损,而其他大部分猪企已经早早就陷入亏损了。回想一下前两年,养猪企业分秒必争的凶猛的扩张产能,而今年呢,大家纷纷着急忙慌的缩减产能、停止在建的工程,很简单,猪价下跌,禁不住亏损了。

  其实,如果没有前两年的疯狂扩张,又何来今年的手忙脚乱呢?

  如果说盲目扩张可怕,那么更可怕的就是不计成本的盲目扩张。在过去两年,猪价暴涨,养猪暴利,在当时只要是养猪就能够赚到钱,所以,大家养猪都比较粗犷,当时只是要一味的扩产,没有人注意控制成本。2021年,猪市的寒冬来临了,这个时候养猪企业之间巨大的差异就出来了,比如正邦和牧原股份的对比,正邦成本19.81元/kg,牧原成本15元/kg。而前三季度正邦一个亏76亿,牧原滚一个赚87.04亿。牧原股份能够成为“猪王”确实是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

  如今,养猪行业已经进入下行周期,行业已经由产能扩张进入淘汰产能阶段,而这个阶段成本优势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增效降本是养殖主体穿越猪周期的关键,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看着猪价的涨跌单纯的调减产能,修炼内功才是盈利的关键。


猪周期依旧处于下行通道 猪价上涨出乎行业预料 原因几何?


  立冬之际,北方地区普降大暴雪,气温骤降,猪肉消费大幅增加,在10月份涨价的基础上,猪价再次迎来了行情大涨,如今猪价已经普遍在8.5元以上的水平,而且大有破9冲10的迹象。其实,此次猪价的上涨态势比较出乎行业的预料,因为当前背景下,供需基本面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所以猪肉价格依旧处于下行通道。可为何生猪价格反而持续大涨呢?

  对此,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表示,近期猪肉价格回升主要原因是消费拉动,市场供应相对宽松这个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并且提醒,广大养殖场户要有序安排生猪出栏,不要因为猪价有所回升而盲目压栏赌后市行情,避免后期带来较大损失。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段时间的上涨主要是需求拉动的,确实出现了居民大量采购、囤肉拉动的,而屠宰量没有及时跟进。但是这种现象是短暂的,猪肉价格在高价位停留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在生猪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居民存储的热情也会很快降温,而猪肉价格上涨也会抑制部分需求,所以猪肉价格回归常态是大势所趋。


头均盈利400元后,猪市传来2个不利消息,牵扯到散养户


  最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说猪价并不是一路上涨,但也从12.97元/公斤上涨到了18.21元/公斤,以目前的饲料价格来推算,养猪成本基本可以维持在7.5元左右。目前全国均价已经上涨到了9.1元,养猪户已经从此前的亏损变成了盈利,而且头均盈利已经达到了400元,虽然距离此前的两三千元的盈利而言,当前属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总体还算是比较理想的水平了。

  不过养猪户不要高兴太早,随着养猪利润投机盈利达到400元后,猪市又传来了2个不利的消息,而且这两个消息都牵扯到了散养户。

  第一个消息是,11月17日生猪价格出现较大范围下降。

  10月中下旬至今这波猪价的上涨应该是多数养猪户意料之外的事情,因为按照权威机构统计的数据,当下我国能繁母猪水平依然高于正常4100万头的保有量,而且预计2021年全国猪肉产量能达到5400万吨以上,再加上全年约370万吨的进口猪肉,2021年我国猪肉总供应量达到了接近5800万吨,这个水平是超过了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猪肉消费需求的,也就是说当下的产能是供过于求的,猪价依然处于猪周期的下行周期。

  这种状态下猪价能迎来上涨,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面对亏损,养猪户在淘汰一部分母猪后,改为压栏挺价,致使屠企收猪难度提高,另一方面是随着三季度大肥的大量集中上市,致使市场大肥存栏量塌方式下跌,进入四季度又是大肥需求高峰,大肥供不应求后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标猪价格上涨。最后一方面就是消费端的持续回暖,受蔬菜价格上涨,长时间高价后的亲民价格,以及入冬后猪肉消费自然回暖等多方面原因让猪肉消费不断增加,为猪价的上涨提供有力支撑。

  不过在产能供应相对宽松的背景下,任何理由促使的猪价上涨都难以持续下去,这不随着养猪利润的回升,养猪户卖猪积极性增加后,猪价遭遇大范围下跌行情,下跌地区涉及到华东区、东北区、华北区几个地区,西南以稳为主,仅剩下华南和部分华中地区继续保持上涨。更为关键的是后续猪价还面临多个压力:比如,随着各地腊肉腊肠制作完成,猪肉消费回归理性。随着猪价的下降,养猪户恐慌性抛售增加等。 猪价的下跌也将会牵扯到散养户,据了解,不少散养户手中都有可供出栏的猪,如果猪价下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利润萎缩。而一旦猪价持续下跌,还可能会形成一波集中上市潮,猪市就会形成踩踏现象,致使猪价惨跌。目前猪价的上涨总是给人以不稳的暗示,好不容易熬来了猪价的上涨,如果因为“贪财”猪价又跌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建议散养户密切关注市场猪贩子对大肥的需求程度,如果需求走弱,那么一定要尽快出手,因为当下猪价上涨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就是大肥不足。

  第二个消息是饲料又涨价了,而且是11月的第二轮涨价。

  据权威媒体报道,新希望六和、海大、大北农、傲农、九鼎等数十家饲料企业在11月13日再次宣布涨价,涨幅在50-300元/吨不等,这已经是11月的第二轮涨价。

  好消息是,随着北方天气的好转,市场新粮上市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玉米流通量不足的问题,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承压回落。

  坏消息是,业内普遍认为这波玉米价格的下跌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今年化肥和人工大幅涨价,使得玉米种植成本提升,而且不少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影响了玉米产量,所以农户对玉米价格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如果玉米价格持续下降,那么一定会引起基层农户的强烈抵抗。另外,目前上市多以潮粮为主,烘干塔收购积极性并不高,加之下旬还将会有新的寒流进入我国,造成北方多地降雨天气,影响玉米上市。玉米的替代品小麦价格也在短暂下降后转为震荡偏强,进口大豆方面也是一直维持高位。中短期来看,饲料原料价格依然是易涨难跌,饲料价格恐难以回落。

  今年养猪亏损有猪价下跌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饲料价格太贵导致养殖成本偏高,饲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轻者影响猪场利润,重者可能导致猪场再次扭亏为盈,尤其是按照专家的说法,过了春节进入猪肉消费淡季后,猪价还可能再次较大幅度下降。这对于散养户来说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毕竟散养户的玉米和饲料多是零散采购的,无法像集团化猪场那样在低价是集中采购,控制成本。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