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农业农村部杨振海:不能只让穷县养猪,富县吃肉,养猪不搞“一刀切”

时间:2021-04-13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近日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探讨当前背景下的生猪生产问题,解惑“十四五”期间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杨振海指出:
 
  (1)从大趋势上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但受到生猪饲养成本不断升高的影响,猪肉价格回落到曾经的较低水平也不太现实。
 
  (2)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数量占到全国生猪养殖主体总数的99%,仍是我国生猪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家庭养猪场也是不少地方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养猪业发展也应当因地制宜多样化,不能搞“一刀切”,规模化也不是越大越好,应尊重客观规律,坚持适度规模发展。
 
  (3)稳产保供不能只算短期账、经济账,更要算长期账、政治账。生猪稳产保供,每个地方都要把责任扛起来,不能只想吃肉,不想养猪。不能只让穷县养猪,富县吃肉。
 
  (4)缓解“猪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畜牧业需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经历了春节一波涨价小高潮之后,今年3月开始,猪肉价格持续回落。
 
  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监测显示:2021年3月第4周,每公斤活猪27.46元,环比跌3.7%,同比跌24.1%;猪肉44.09元,环比跌2.6%,同比跌22.5%。
 
  去年10月,猪肉价格出现了19个月来首次同比下降,如今,随着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猪肉价格日趋正常。但逐渐走出“猪周期”的同时,行业亦开始担心产能过剩引发的养殖端受损。
 
  就全民关心的生猪生产、猪肉价格等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探讨当前背景下的生猪生产问题,解惑“十四五”期间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猪肉供需关系正在回归正常轨道,但猪肉价格回落到曾经的较低水平也不太现实
 
  杨振海介绍,2019年9月,国内能繁母猪量开始触底反弹,10月,生猪存栏量也开始触底反弹。2020年全国生猪生产恢复超出预期,今年以来延续了持续恢复的势头。随着新增的生猪产能陆续兑现为猪肉产量,市场价格也出现明显回落。
 
  据监测,今年1月和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分别增长1.1%和1.0%,同比分别增长35.3%和31.2%。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5.0%,全国生猪存栏量继续保持在4亿头以上。2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424万头,同比增长71.2%。
 
  杨振海说,从大趋势上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综合考虑前期生猪生产恢复、新生仔猪数量、猪饲料销售等因素,预计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40%以上,二季度还将继续较大幅度增长,猪肉供应保障水平将明显好于上年同期。
 
  他表示,按照目前的生产恢复势头,今年下半年生猪存栏即可以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之后再过3-4个月,存栏增量转化为出栏增量,月度的出栏量也将恢复到正常水平。
 
  同时,也要注意到,猪肉消费需求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期间,猪价可能会阶段性反弹,但反弹力度将会越来越弱,不太可能超过前期的价格高点。
 
  另一个情况是,受到生猪饲养成本不断升高的影响,猪肉价格回落到曾经的较低水平也不太现实。
 
  生猪生产成本是决定猪肉价格的重要因素。2020年以来,玉米、豆粕价格都在上涨,饲料成本总体呈上涨趋势;规模化生猪养殖固定投资大,生猪养殖分摊的折旧费用在增加;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也增加了防疫成本。这些因素决定了后期猪价即使回落,也不会再回到成本增加前的水平。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非洲猪瘟疫情前,生猪养殖成本约为每公斤12.5元,当前每公斤养殖成本较疫情前增加4.5元左右,涨幅约36.0%。其中,玉米价格由疫情前的每公斤2.0元上涨到近期的3.0元,涨幅达50%;玉米价格上涨导致生猪养殖头均成本增加280元左右。规模猪场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头均成本增加约103元,粪污处理成本增加50元,其他如仔猪费用、人工费用、死亡损失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项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杨振海认为,长期来看,成本项目上涨都是刚性的,成本上涨最终都会传导到猪肉价格上来。如果按照生猪养殖每公斤平均成本17元计算,加上养殖、屠宰和流通环节的适当利润,集贸市场猪肉合理零售价格必然会水涨船高。
 
  养猪业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多样化,不能搞“一刀切”,规模化也不是越大越好
 
  杨振海告诉记者,本轮生猪养殖恢复过程中,规模养殖场和大型企业贡献比较大,中小散户的业态也随形势恢复。相较于中小散户,规模养殖场和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对于价格形势分析和调整能力强,对缓解猪周期是个有利因素。
 
  新世纪以来,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下,规模化生猪养殖发展势头加快。202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7%左右,规模养殖场出栏上市的肥猪已成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
 
  但也要看到,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数量占到全国生猪养殖主体总数的99%,仍是我国生猪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家庭养猪场也是不少地方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养殖习惯不尽相同,养猪业发展也应当因地制宜多样化,不能搞‘一刀切’。”杨振海认为,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组织基础,从小农散养到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长期方向。但规模化也不是越大越好,应尊重客观规律,坚持适度规模发展。
 
  杨振海表示,我国大力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以大带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托管、入股加盟等多种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猪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现增产增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通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总结推广适度规模养殖的典型模式,把中小养殖场户引入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轨道,实现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些好的做法,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完善。
 
  算好稳产保供的长期账、政治账
 
  从历年生猪生产波动的调控政策实施情况来看,稳价格的关键在于稳生产。
 
  杨振海指出,稳产保供不能只算短期账、经济账,更要算长期账、政治账。
 
  因此,目前的工作仍要以增强猪肉长期供给保障能力、防止阶段性严重短缺为重点,做好生猪产能储备。
 
  具体思路为,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好市场调节功能,同时发挥宏观调控的兜底保障作用,保住能繁母猪底线存栏量,落实“生猪生产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设定分级调控区间,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的自动触发机制。
 
  “不能只让穷县养猪,富县吃肉。”杨振海认为,此轮猪周期的产生原因除了非洲猪瘟影响叠加周期性波动以外,部分地方养殖政策不稳定,地方养猪热情不高也占据很大部分因素。
 
  随着环保要求逐渐提高,一些地方生猪养殖的环境压力加大,产能调减,但也有个别地方以环保为借口打压养猪业,一些传统养猪大省减产严重。
 
  “生猪稳产保供,每个地方都要把责任扛起来,不能只想吃肉,不想养猪。”杨振海表示,落实责任不是搞计划经济、封闭市场,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因地制宜发展生猪养殖。
 
  在杨振海看来,各地方应该视情况制定养殖目标,也可以通过与外埠合作建基地等方式,联合养殖。最终的目的是,各地方都要保证一定的生猪自给率。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