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拍卖浅尝辄止 意图何在?
时间:2019-04-08
来源:粮油市场报
中储粮网在吉林及内蒙古两省开启了两场共计12.2万吨的玉米拍卖,拍卖标的为2014年至2016年存储的玉米。最终,吉林地区拍卖共计成交35555吨,成交率58%,成交均价1681元/吨(底价成交),内蒙古地区起拍价为1760元/吨,全部流拍。
整体成交情况不理想,与内蒙古地区起拍价相对偏高有关系。而本周中储粮网尚未有新的拍卖消息放出,此番玉米拍卖浅尝辄止,有何意图呢?需要说明的是,中储粮网的拍卖与常规的临储粮食拍卖有一定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拍卖的标的不是通过临储方式收购的。从年限上看,临储玉米最后一年是2015年产的玉米,随后中储粮进行的玉米收储均是以市场化收购的方式来进行。二者对市场的影响不同,临储玉米收购及拍卖多以稳定市场为目的,而后者更多是临储玉米收购退出之后市场化的购销行为。明确了这个拍卖更偏向于市场化的行为之后,对此番拍卖浅尝辄止的目的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吉林和内蒙古是东北三省一区优质玉米集中产地,因此其拍卖的标的也应该是相应年份质量相对较好的玉米。去年至今,非洲猪瘟对国内生猪养殖产生明显影响,东北地区影响尤为明显。进入今年3月份之后,生猪疫情有所缓解,随着部分地区解封,生猪养殖开始出现回暖预期。此番拍卖在一定程度上测试东北地区 对优质玉米有刚性需求的企业 (包括猪料加工企业)短期内对玉米的需求是否有回暖迹象。
其次,通过拍卖的定价测试现货市场对当前玉米价格的心理位置。从拍卖结果来看,吉林地区的1680元/吨还是能够被现货市场所接受的,而内蒙古地区1760元/吨及1780元/吨的定价则明显高于当前市场实际价格,结合华北地区玉米价格1800~1840元/吨的低位区间,此轮拍卖全部流拍也合情合情。
综合分析,此番中储粮网开启的小规模拍卖,其目的可能更加倾向于试探市场对玉米现货需求的程度以及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之前市场传出的拍卖开启更多会对现货市场进行打压,笔者认为是“无稽之谈”,无论从拍卖标的还是从投入数量来看,并不能对市场供需结构造成质的改变,更谈不上对现货市场造成明显压力。
笔者认为,暂时停拍并不意味着拍卖就此结束。毕竟通过市场行为收购的玉米还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销售出去,清明过后这种试探性的小规模拍卖仍有可能继续。
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把中储粮网的这种市场化拍卖同临储拍卖混为一谈,把其看作一个大的国有贸易主体的销售行为即可,其与每年二季度开启的临储拍卖对市场起到的稳定作用要区分对待。其成交价格可以参考,但其规模量级并不足以左右玉米现货市场。在临储玉米拍卖开启之前,随着现货市场需求不断回暖,未来现货价格将大概率完成筑底转而上行。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