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带来玉米种植业革命
时间:2017-05-24
来源:经济日报
吉林省四平市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新模式,收获后的玉米秸秆完全覆盖在土地上,春季播种免耕或者少耕,少翻动,保水分,起到保粮、节水、固土、洁气等多重效果,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玉米种植业革命。
5月3日,四平梨树县梨树镇八里庙村卢伟合作社的免耕播种机播下第一粒玉米种子,但周边农民却因为春旱不敢动手开播。合作社理事长卢伟拨开地上覆盖的秸秆,给记者讲解他能开播的秘诀,“秸秆覆盖下土是湿的,保墒没问题;我还得晾一天才能播,否则湿度太大”。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讲解其中的道理:“秸秆覆盖使秋天以来的雨雪藏在秸秆下,不会因风吹日晒而流失,甚至玉米茬子的孔还成了雨雪注入的渠道。保水是这个十年九旱区域春播的大事,以前采取坐水种,与城市争水,现在实行节水种植降低了成本。”
吉林省是世界黄金玉米带。全国粮食主产省、单产连年第一,靠的就是玉米。但连续耕作造成了土地退化,对黑土地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从2007年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及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在总结国外免耕栽培技术基础上,结合吉林实际,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这种技术不再焚烧秸秆,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避免了烧秸秆对土地产生的破坏,保护了黑土地。而且,秸秆还田,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以增加20%左右,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王贵满让记者捏捏土块,果然疏松,有机质纤维清晰可见。“秸秆覆盖的另一个好处是防止风剥地,等于给地盖上了被子,降雨时可减少径流量60%”。王贵满说。
保护性耕作还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惊喜。秸秆还田,耕作次数减少,对土地微生物繁殖有利,蚯蚓数量明显增加,对促进秸秆快速降解、土壤熟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土壤改善,水分充足,粮食产量自然就提高。卢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保护性耕作要求的新型耕作方式共有三种,都是少耕少种,其中一种是“二比空”。种两垄空一垄,实际上相当于自然休耕,明年再在空垄上种植。这样每公顷地栽56000株到57000株玉米苗,比常态化种植少3000多株苗。但因为通风透光好,玉米结出的棒子格外大,所以产量基本一样,去年他种植的600公顷地平均产量达到了28600斤。“保护性耕作6年后完全超脱常态化播种法,如果赶上旱年,保护性耕作的产量优势就在30%以上。”最让王贵满欣慰的是,这种耕作法保证了粮食产量,农民不亏。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