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大于行情?玉米市场可没那么简单
时间:2017-03-09
来源:粮油市场报
经过2017年春节后的反弹及理性调整,以华北受两会环保治理抑制上量为导火索,3月份基层贸易囤粮热情整体抬升,主产区玉米现货价格持续上调。对比2月末,辽、吉两省大部分深加工企业收购价上调30~40元/吨,鲁、冀大部分深加工企业收购价上调20~40元/吨。目前市场多参考2015年同期的现货上涨看待这一波行情,但笔者认为似乎不妥。
2014/2015年度东北玉米上市后大量流入临储,产区余粮锐减,市场担忧后期供应能力不足,或复制2014年牛市行情,贸易商积极抢收建立库存,贸易粮库存明显上升,局部甚至高于临储价。而东北抢粮“白热化”,与华北玉米的价差拉大,吸引东北贸易商至华北建立库存。同时,华北本地和销区企业同样加大采购,提振2015年2~3月份粮价整体反弹。
而2015年3月下旬,华北、西北玉米及进口高粱、大麦开始批量供应市场;4月临储收购进度放缓、9日起南方超预期提前启动玉米拍卖,东北深加工参与政策性销售给予补贴政策出台、华北农户腾库出售玉米数量增加;6月开始有关临储降价收购和市场化放开传闻不断,风向偏空;8月之后,南方春玉米上市且与陈粮无缝对接,新玉米优质低价,陈粮价格“断崖式”下跌,2015全年高点锁定在3 月份。
2016年春节假期刚过,就有加工企业参与定向销售的利空消息出台,此后关于新年度收储政策及各地轮换的消息持续令市场施压。虽然2015/2016年度临储玉米以1.25亿吨超预期天量收尾,叠加宏观经济数据、生猪存栏数据释放利好以及商品基金层面炒作,助推全国粮价形成一波强势反弹,但7月开始临储玉米泻库及新季上市预期令市场偏空预期强烈。如果没有“9.21”超限新政以及10月份的物流紧张抬升,很难想象,国内玉米价格在玉米收储及市场化改革下摔得有多惨。
所以,对比来看,2017年春节后现货的震荡反弹或许更多是市场的一种美好愿景。虽然政策调整力度预期没有2016年来得猛烈,新季种植面积仍有调减预期,但供需基本面远不如2015年同期偏利好:一是没有东北临储天量收购做依托,二是没有华北粮源销售顺畅建基础,三是进口高粱、大麦渠道相对成熟,最后还有超低位生猪存栏和环保压力设卡。
玉米行情疲态背景下,上涨更能激发市场热情。目前,产区部分农户因低价存在惜售情绪,但同比售粮进度偏慢是事实。深加工保持高开工率,尤其是东北加工企业2016年12月份以来大量建库,对基层贸易心态有支撑,而贸易商跟风囤货,必然令其对后市价格走势存在主观偏向。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