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股份——现代低碳畜牧业的领跑者
时间:2016-08-03
来源:博亚和讯
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5年,改制于1997年,最初只是农业部的良种肉鸡示范场。这些年来,民和股份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凭借创新的行业发展模式和
走进位于烟台市的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的孵化设备,全自动鸡肉加工流水线,低碳环保的生物科技……这里的一切,让人感受到现代畜牧业与循环经济的魅力。
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5年,改制于1997年,最初只是农业部的良种肉鸡示范场。这些年来,民和股份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凭借创新的行业发展模式和雄厚的技术支撑,不断摆脱传统行业单一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措施,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父母代肉种鸡生产企业(存养量达330万套)。目前已形成以父母代肉种鸡饲养和商品代肉鸡苗生产为核心,肉鸡养殖、屠宰加工与生物科技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2008年民和股份成功上市,成为国内肉种鸡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公司先后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出口鸡肉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畜牧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自主研发的“肉用种鸡全程笼养新技术开发”先后获得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奖”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开创了我国肉种鸡笼养先河。“鸡鲜精稀释及冻业技术研究”、“商品肉鸡全程笼养技术”、“特大型集中式鸡粪沼气发电工程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公司研发的“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和高值利用关键技术”获得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公司完成的“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和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技术装备及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规模化养鸡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及设备研发与应用”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公司以领先的技术优势和行业主导地位入选“亚洲家禽行业50强企业”。
从“平养”到“笼养”,全方位的技术升级
民和股份位于蓬莱市,胶东半岛最北端,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畜禽养殖,属于国家无疫病区范围。
记者走进民和生态园。一进大门,几只比牛还大的白羽鸡雕塑立刻映入眼帘。“这个园区2001年开始筹划建设, 4000多亩地,原来就是一片荒山。目前里边有24个父母代种鸡场、4个商品鸡养殖场,生物科技、沼气发电都在这个园区里。”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生物安全和加强防疫要求,员工的车辆都是不允许进园的。就是董事长进园,也要从这里坐班车进去。”
记者乘坐公司班车来到一片白色棚顶的养殖区。走在参观通道里,隔着玻璃能够看到里面四层的立体养殖笼子,每层笼子下面是一条鸡粪传送带。冬天户外气温特别低,可是鸡舍里却是温暖如春。一笼笼白羽鸡精神头十足,有的正在喝水,有的正在觅食,还有的蹲在笼子上休息。
“这是26天的鸡,里面的温度、湿度都是恒定的,现在的温度是27度。”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养鸡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温度和湿度,温、湿度必须根据周龄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一定要通风好。他们公司的父母代肉种鸡养殖场和商品肉鸡饲养基地全部采用了自主研发的“肉种鸡全程笼养及其配套技术”和联栋纵向通风鸡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给鸡创造了一个利于疫病预防的生长环境。
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希民告诉记者,之所以研发全程笼养技术和联栋纵向通风鸡舍,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饲养效益。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期的笼养技术则是为了提高种鸡存活率而生的。“每到喂鸡的时候,饲养员一进门鸡就全都飞过来了。几千只鸡一下子全都飞到门口,还得安排几个人专门去驱赶,但是这个过程起码得死十多只鸡,压死了。我们当时就想着怎么能减少这个鸡的损耗,就想到了笼养。”
1986年,民和股份即首家尝试、施行肉用种鸡全程笼养,到现在经过20多年经验的积累,肉用种鸡和商品肉鸡笼具设计朝着更合理,使用更方便,生产效果更理想的方向发展。直到今天,广泛采用“联栋纵向通风鸡舍”养殖模式,该技术成果还获得“农业部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
“全程笼养有效解决了传统平养方式存在的管理困难、肉种鸡成活率低、受精率低、单位面积饲养密度小等问题,单位面积养殖量是传统平养的3-5倍;联栋纵向通风鸡舍由二十几栋鸡舍组成,鸡舍之间没有隔离带,而是连在一起的,就像把一栋楼放倒一样,因此称之为连栋,如此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养殖密度。”孙希民介绍说,以一个存养6万套父母代肉种鸡的鸡场为例,场区占地仅2.4万平方米(包括非饲养区),而采取分栋养殖场区占地最少需要8万平方米(包括非饲养区),传统的地面平养则至少需要24万平方米(包括非饲养区)。
对比传统平养模式,采用肉鸡笼养后工人(包括服务人员)的饲养量可达到4万只/人的水平,劳动强度可大幅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粪便不接触地面,生产环境干净整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010年,民和股份又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德国、意大利肉鸡笼养设备,实现了中外肉鸡养殖技术的有机融合,有效集成了肉鸡饲养过程中饮水、喂料、照明、通风、供暖、粪便清理、报警、出栏等各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随着肉鸡笼养技术不断升级,目前已经试验成功了8层笼养,成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40天体重达2.5公斤以上)。
“这一栋鸡舍养了11万多,现在都是自动喂料,自动给水,清除鸡粪都是自动的,抓鸡也是自动的。鸡粪拉到传送带上,按一下按钮就传出来了。鸡长到天数以后把下面这个网抽出来,鸡就掉到下面了,再把鸡传出去。”鸡舍管理员对记者说,“需要人工就是刷架子的时候,鸡走以后,这个屋子包括架子笼子需要冲刷干净、消毒。我们有个专业队。”
智能化鸡苗孵化,优化环境提高质量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走向进步和发展的最大源动力。而民和股份,始终走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最前沿。
在经过了层层消毒之后,记者随第三孵化厂厂长嵇京良走进了孵化车间。“第三孵化厂是2010年投产使用的,我们孵化的鸡雏每只都可以做到可追溯。从种鸡场产的种蛋就开始有标记了。”嵇京良随手从蛋盘上拿起一枚鸡蛋,蛋壳上印着“81W”的标志。“W代表种鸡场,81指的是饲养员编号。上孵鸡蛋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个蛋是什么时候来的、是哪个种鸡场的蛋,可以追溯到场到人。”
跟随这颗有着“身份证”的小小鸡蛋走进孵化厅,立马体验到了现代智能畜牧业是什么概念:54台孵化器分两侧排开,人一走近,能够清楚看见智能操纵平面上显示的各种指标。
“最上边绿色的这个数字0207,代表的是孵化时间,标明这一批鸡蛋孵化了2天零7个小时。整个孵化期是21天,种蛋在孵化器里待18天左右之后,转到出雏器里面再孵化3天,到21天小鸡仔就出壳了。”嵇京良指着操控平面上显示的数字说:“这个红色数字是空气的温度,100.2华氏度;黄色数字是二氧化碳浓度,0.28%;另一个数字是湿度,94.4%。下边这一排是触摸控制屏,你看,现在装蛋的容器都是倾斜的,我动一下它就翻转了。正常情况每小时翻转一次。”
“这是一台称,可以称每个种蛋的重量。也是每个小时称一次,然后计算每次重量的差,来计算种蛋在孵化期间失去多少水分,也叫做失水率。比如种蛋孵化18天失水率10%左右就可以了,发现失水率多了就可以把湿度加大一点,少了就可以把失水率降低一点,来控制它失去的水分。”嵇京良告诉记者,这里的孵化器还可以进行蛋壳检测,直接测蛋的温度,就是胚胎温度,从而达到对孵化温度的精准控制,大幅提升鸡苗质量。
孵化鸡苗需要把握好四大要素,即温度、湿度、翻蛋和通风,这是最原始的。现在又增加了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前期二氧化碳浓度高一点的话对鸡胚胎的发育有好处,孵出来的小鸡心脏比较有力,比较健康。”嵇京良说。
据了解,使用一套这样的孵化设备,每天可以出30万只鸡雏。与此同时,先进孵化设备和自动化配套设备的采用,节约土地资源83%,降低劳动强度70%。
孙希民自信地告诉记者:“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是我们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民和股份商品鸡孵化基地引进的是比利时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孵化设备及法国自动化转蛋系统、自动化照蛋系统、自动化出雏系统,最大化的利用先进设备的现代化、智能化,在孵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空气交换、出雏同步等方面的孵化性能大大提高,优化了生产环境,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产品质量。特别是毫无保留的向国内的设备生产厂家和同行业广开大门,共同学习研究为我国白羽肉鸡行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鸡苗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近年来,中国的老百姓日趋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尤其担心畜禽养殖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建设生产流程可控性强、具有安全食品生产能力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民和股份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结合当地环境和资源特点,本着眼光远、标准高、要求严的原则,于2001年筹划建设了一座占地1800亩、年出栏商品肉鸡2000万只的标准化肉鸡养殖示范场。
孙希民告诉记者,根据蓬莱当地多西南风的气候条件,民和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布局也以东西方向为主,净区、污区严格分开,鸡场之间间隔均大于400米,且南北方向单排建设,便于鸡舍通风,从而防止各鸡场舍间的交叉感染。为了达到这一设计要求,同时减少种鸡场对商品鸡场的疫病影响,公司将示范场选址在赤山上,将两道山梁推平,拓荒造地,开辟出一片方圆1800亩的平整土地。“虽然建筑费用高,仅挖掘土石方就投资1000多万元,但是最终解决了发展规模养殖与节约土地资源的矛盾。”
民和股份还从饲料原料、疫苗药品采购抓起,控制生产源头与流程关键点。公司对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的采购管理,坚持“以稳为主”的原则,实行监审部、技术部、采购部“三权分离”的采购管理体系:首先由供货厂家与企业技术部沟通产品使用可行性,然后监审部以飞行检查的方式,到生产厂家实地考察厂家的安全生产能力,从企业规模、加工环节控制、原料与成品储存和检验等关键环节入手,全面评估供货厂家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经检查合格的企业,才与其签订采购合同。与民和正常合作的供货厂家,每年还要接受监审部2次突击检查。
针对示范场规模大、占地广、管理难度高的情况,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局域信息网,集现场监控、信息发布、流程审核、业务培训、会议研讨、知识讲座、异常报警多功能于一体,时时掌握一线生产情况,监控生产流程,对所有有可能出现异常的关键环节都做到人员、设备双保险,确保生产流程万无一失。
在商品鸡加工环节,民和股份更是严格要求,规范化管理。公司引进荷兰施托克公司的最新成套屠宰加工生产线及荷兰梅恩全自动分割生产线,每小时可屠宰肉鸡6000只,从挂鸡到出成品及污物的转运,全过程均采用自动化,避免了交叉污染。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行HACCP体系管理,完善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专门设立质量控制部门,配有250平方米的化验室,建有国际上先进的理化实验室、微生物检测室和病毒检测室,并配备先进的高效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随时进行多种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及病毒检测,为产品的卫生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
严格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保证了民和产品的高品质,从公司建立至今,民和产品经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出入境检验检疫合格率100%。目前,“民和”系列鸡肉产品已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新疆、江苏、浙江等二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并出口港澳、中东地区。“高质量、高信誉、零缺陷”已成为“民和”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的资本。
针对坊间对白羽肉鸡生长周期短,速度快的疑问,孙希民告诉记者,白羽鸡长得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种选育的结果,这是育种专家和营养专家上百年努力的成果,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人为促使它过度生长;第二是营养要跟上去。“白羽鸡需要的营养非常高级,我们按照营养需要精确配比饲料。原料来源于玉米、豆粕、麸子,还有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它吃的是营养餐。”
这些年来,民和股份还不断密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规模化养殖技术始终站在行业前沿。公司每年派人到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农业院校,招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20多人,经过鸡场实习,岗位培训,竞争上岗,锻炼出一支热爱养殖行业、适应养殖环境的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公司每年投入资金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10多家教学、科研单位合作,进行养殖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国内肉鸡行业上市公司第一家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民和股份的当家人孙希民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敢于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希民是烟台第一个从北京引进白羽肉鸡种鸡苗的人。从5千只鸡起家,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向社会提供了33万只商品鸡鸡苗。到1987年盈利超过了一百万。
而在当时,畜牧行业还并不是一个特别光彩的行业。“远看是卖炭的,近看是搞畜牧的。我干这个,回去我父母都不敢说。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的,学这个出来都不愿意干这个。”孙希民告诉记者,为了给畜牧人争口气,当时他们盖了蓬莱第一家带装修的办公楼。每年农学院毕业班的学生都要来参观一次,看看搞畜牧的人也可以做出这样的成绩。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从肉用种鸡全程笼养新技术开发,联栋纵向通风鸡舍的应用,再到引进消化吸收世界最先进的孵化设备和管理理念……民和股份始终走在现代畜禽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并且逐步发展裂变出父母代肉鸡场、孵化厂、饲料厂、商品鸡基地、食品公司、进出口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等51个生产单位,年可孵化商品肉鸡苗3亿只、生产饲料40万吨、加工鸡肉产品6万吨,成为以父母代肉鸡养殖为核心,商品肉鸡养殖、屠宰加工与生的物科技相结合的肉鸡产业化集团公司。
民和股份以肉鸡产业为基础,带动了粮食种植、饲料生产、兽药销售、运输等众多产业发展,年可提供社会就业岗位1万个,增加农民纯收入3亿元,累计社会效益10亿元。同时,民和股份还积极开展对周围村庄劳动力培训活动,并建立了服务热线,设立了“村村通”宣传栏,随时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市场动态等方面信息,提高其标准化养殖水平,切实解决广大养殖户在生产、销售中遇到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公司还积极吸纳村民到公司就业,很多村民从此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企业发展壮大后,还致力于服务“三农”,扶持“三农”,出资反哺新农村建设。
然而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7年经济危机,对国内养鸡业可以说是第一次系统性的危机,此后又经历了一系列风险考验。孙希民表示:“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一直有上市的想法,一是增加融资渠道,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二是改变社会大众对养殖企业的传统观念;三是让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有信心;四是社会监督下利于完善管理、增强员工的自豪感。”
在经过了极为严苛的审计和答辩之后,2008年5月16日,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肉种鸡养殖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借助中国资本市场广阔的融资平台,民和股份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为契机,募集资金3亿元,后又定向增发募集资金8亿元,建设了“55万套白羽肉种鸡场建设项目”、“粪污处理大型沼气资源化利用项目”、“粪污处理沼气提纯压缩项目”等项目。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了民和股份在肉种鸡养殖行业的技术、人才、区位等一系列优势,公司核心竞争力得到极大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大幅增强。
挂牌上市以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完善,规范运作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内控制度的推广实施使公司的内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先进的管理机制的运用,使企业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鸡粪里“掏”出来的环保新产业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