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杀猪卖肉”黄金时代结束 冷鲜肉将成为消费趋势?

时间:2015-11-09
来源:一财网



  世卫组织子机构发布吃肉致癌的消息后,中国肉类协会发布了一篇声明:《中国肉类协会对部分肉食致癌问题的回应》,在笔者看来,这篇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官方回应文章,不打棍子,也不戴帽子,平和理性,核心内容是致癌因素很多,吃肉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肉类行业需要正视问题,跟上消费者转型、升级的需求。
 
  吃肉致癌这样的消息,打不垮肉类行业,但是无视消费者需求的历史性转变,肯定没好日子过。
 
  肉类行业的历史性转变,是指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中国肉类市场在建国后,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增长速度爆表。
 
  中国肉类协会的数据显示,从我国前60年的发展情况看,1954年到1985年人均肉类消费从6.1公斤增加到16.6公斤,30年时间人均肉类消费增加10.5公斤;1985年到1995年人均肉类消费从16.6公斤增加到33.5公斤,10年时间人均肉类消费增加约17公斤;1995年到2005年人均肉类消费从33.5公斤增加到59.2公斤,10年时间人均肉类消费增加了25.7公斤。
 
  1985年到2005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增加了42.6公斤,增长了近三倍。
 
  双汇、雨润、金锣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并持续至今。
 
  对于国内肉类产业的未来,有判断称:尽管中国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但其主要动物蛋白的人均消费仍低于其他猪肉消费大国。二零一三年中国人均主要动物蛋白消费水平为每年55.79公斤,而美国为每年111.38公斤、英国为每年78.85公斤。于二零一三年,中国的人均猪肉消费量为每年41.36公斤,而香港则为每年80.13公斤。由此看来,中国肉类增长的空间似乎不小。
 
  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肉类协会称,2005年到2014年人均肉类消费从59.2公斤到人均63.8公斤,9年时间增加了4.6公斤,增速明显放缓,标志着我国肉类产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双汇发展、雨润食品等肉类企业,特别是这些公司的肉制品业务不增反减,近年来罕见,也说明了这个行业确实进入到了不那么容易赚钱的新阶段。
 
  大规模快速增长结束了,并不意味着一点机会都没有,国内农村就是一个潜力市场。
 
  世卫组织说吃肉致癌,如果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肉制品里加的那点化学添加剂不算什么。
 
  在广西武鸣的农村里,农民杀猪卖肉就是在尘土飞扬的路边上,没有冰柜,暴晒了一天的猪肉到了下午颜色都变了,继续销售,苍蝇乱飞。有些地方冷鲜肉的覆盖率10%都没有,而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随处可见冷鲜肉,现杀现卖的热鲜肉几乎绝迹,冷鲜肉更健康,营养元素保留更好,这是消费的大势所在。
 
  国内冷鲜猪肉消费量占生鲜猪肉总消费量的比例由二零零八年的7.79%增至二零一三年的16.20%。同时,热鲜猪肉消费量占生鲜猪肉总消费量的比例由二零零八年的82.17%降至二零一三年的65.10%。
 
  中国农村人口还有6亿以上,如果让冷鲜肉的覆盖率达到城市的水平,双汇、雨润估计会忙得团团转。在城市,肉类的消费也许已经面临饱和,但是在广阔的农村,还有足够可以开拓的空白市场。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