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减产质量转差 远月价格走强
时间:2015-11-03
来源:兴证期货
一、因素分析和交易策略
1、调研总结和因素分析
9月末,我司开展了对吉林玉米的调研,预估减产20%以上;结合其他机构团队对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玉米主产区调研的情况来看,今年东北地区普遍受到干旱的影响,导致玉米减产;其中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玉米面积增加,玉米减产幅度略小,在10%左右;辽宁地区受干旱影响较大,减产幅度达到30%;内蒙古地区基本没有减产。玉米质量方面,由于干旱和虫害的影响,今年玉米的容重较低,并且有较多的霉变,后期市场上高质量的玉米可能会出现短缺而争抢的情况,这无疑会推高玉米期货1605合约的价格。
近年来,由于政府收储政策的影响,国内玉米的价格远远高于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的相对价格,导致玉米库存量空前增加,尤其是黑龙江、吉林省的玉米库容几近饱和,供应压力不减;但由于今年出现减产,加之各产区受到风灾、虫灾等次生灾害的影响,导致玉米的容重较低,高质量明显出现大幅减少;春节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转暖,玉米的存储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届时玉米的霉变等因素可能会继续影响玉米的质量,导致市场高质量的玉米短缺;而期货交割的玉米质量要求普遍较高,可能会成为企业需求的高质量玉米的重要来源,从而带动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
综合来看,由于今年我国玉米出现减产的情况、尽管收购价格有所下调但国储收购政策的延续也会给玉米价格带来支撑,加之后期市场上高质量的玉米可能存在短缺的情况,期货市场高质量的玉米可能成为市场采购的来源,从而推动玉米期货1605合约的价格上涨。
2、交易策略

如图所示,为玉米期货1605合约的价格走势图。目前1605合约的价格在1800元/吨左右,由于国储收购价格定在2000元/吨,且市场上的高质量的玉米短缺可能会推动期货市场玉米合约的上涨行情。
从交易的策略的角度看,我们团队将在1605合约价格介于1800—1810元/吨区间建立玉米多单200,所占仓位比例为4%,若期货价格跌破1760时,技术面出现偏空迹象,可暂时止损离场;当1605合约价格突破1900元/吨,可逐步止盈离场。
3、风险控制
1.1抛储价格变动风险
目前,政府每周均抛售玉米临时储备,但由于抛售的价格偏高,远远超出市场均价,因此成交量持续走低,几近于无;若政府迫于库存压力出现低价抛售的现象则可能导致期货价格大幅走低。
1.2收储政策变动风险
目前,政府公布的收储价格为1元/斤,合2000元/吨。市场普遍认为今年东北地区的库容有限,可能只有4000万吨左右的库容。若政府在收储的过程中出现库容紧张的问题,导致市场高质量的玉米无法入库,则可能流入期货市场,给价格带来压力,打压玉米价格。
2.止损设置
如果玉米抛储价格大幅走低或者收储玉米的数量受限制,可能导致市场可流通的高质量玉米增多,给价格带来压力,以1750—1760元/吨为止损价格。
二、吉林玉米调研
2015年9月21日至24日,笔者参加了大连商品交易所[微博]与兴证期货有限公司联合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主要对当地玉米的种植生长、产量、贸易及国储收购等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当地的玉米种植大户、贸易商、国储粮库经理及农技站站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次调研由长春出发向西南经过四平的公主岭、梨树、双辽等玉米主产区,然后向西北考察松原地区的长岭、扶余及白城的通榆、洮南、镇赉、大安等地,最后由长春东北部的榆树、德惠、农安等玉米主产区一路考察归来。根据吉林统计年鉴数据,本次考察路线的玉米产量约为2150万吨,约占吉林玉米总产量2775万吨的77%,基本能够代表今年吉林玉米的大致产量情况。具体行程路线如下图所示:

1、吉林玉米受灾、地区间差异明显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吉林玉米主产区整体受到旱情影响比较严重,很多地区自入伏以来持续30—50天缺乏降雨,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抽穗、结实,对产量影响很大。但由于各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灌溉程度不同,各地玉米减产程度不同。
首先,吉林西南部地区整体尤其干旱,水利设施建设尚可,大部分土地可以浇灌一次,一定程度的缓解了旱情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大部分地势较平坦的土地浇灌效果尚可,减产幅度在1—2成;但部分坡度较大的岗地由于蓄水能力差,浇灌的效果不理想,减产幅度超过50%;因此,整体西南部地区的减产幅度可能达到20%左右。

玉米普遍偏干旱、影响质量
其次,吉林西北部地区属于传统的偏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基本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即十个年头里有九个年头出现干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也正因为如此,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深度超过百米的机井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的土地。比如我们考察大安的联合乡,农民们对灌溉比较重视,今年普遍灌溉了三遍,有效缓解了今年的旱情;部分农民甚至使用了先进的滴灌技术,不但节省了水电费用,而且能够精确浇灌,对作物生长的效果非常理想。另外,最西北部的白城地区今年的降雨出奇的好,可能是吉林地区受旱灾影响最为轻微的地区。由于旱情影响偏小及灌溉设施的健全,吉林西北部地区玉米的产量尚可,虽然比往年风调雨顺的产量有所减少,但减产幅度可能在一成左右。

灌溉的玉米涨势较好
最后,吉林中部和中北部地区今年受旱情影响特别严重,另外还出现严重的虫害及风灾影响,导致玉米减产幅度非常大。传统上看,该地区十年里九年风调雨顺,是丰收之年,因此,水利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面对今年历史罕见的大干旱,玉米生长期和结实期的水分供应不足,减产幅度特别巨大;本次考察的德惠部分乡镇的农户可能面临颗粒无收的窘境。整体该地区的玉米减产幅度可能超过40%。
综合考察的不同地区的减产情况,我们认为,根据2014年度吉林省玉米总产量接近2600万吨的情况预测,减产至少30%,大约780万吨,实际产量本年度可能不足2000万吨,且由于虫害和干旱影响,玉米的质量等级将会大幅降低。
2、玉米种植成本变化不大,地租差异较大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吉林玉米的种植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方式为主,每户的种植面积在1公顷左右;部分地区组建了专业的玉米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从50—600公顷不等;整体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不高。
玉米的种植成本近两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化肥的用量占种植成本的比重较大,由于劳动力成本、灌溉的频率和方式不同,使得种植成本有所差异。灌溉1次的成本在300—400元/公顷,比如大安的联合乡兴业村平均灌溉3次,成本增加900-1200元/公顷。另外,家庭的种植成本与专业化合作社的种植成本也有所不同。但吉林玉米整体种植成本介于3500-5000元/公顷之间。
从地租的情况看,各地区地租的差别非常大。吉林西南部地区玉米的地租在6500—8000元/公顷,西北部地区的地租成本介于7500—9000元/公顷;而吉林中部和北部地区由于属于传统的玉米丰产区,加之近几年种植玉米的效益高企,导致地租水涨船高,地租达到10000—11000元/公顷。各地区的地租差异明显。
从玉米种植品种的角度看,农户种植的玉米品种有数百个之多。由于国内自行研究的玉米品种受下游客户的青睐,种植面积也大幅提高,国外引进的玉米品种种植面积有所减小。
3、贸易商对玉米后市观点不一
从玉米贸易的角度看,各地贸易商对玉米后市的观点大相径庭。
有贸易商认为,由于今年当地玉米出现大幅减产以及虫害的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可能出现大幅下滑,加之今年国家的临储收购价格改成统一价格,因此,距离港口和消费区更近的辽宁和吉林玉米有天然的优势,即今年辽宁和吉林的玉米消耗殆尽后才有可能转移到对黑龙江、内蒙古玉米的需求。另外,由于往年玉米开秤时,贸易商出现争购的现象,因此玉米收购价格可能会偏高。今年的玉米开秤收购价格可能会在0.80-0.85元/斤之间,价格比去年0.85—0.90元/斤的开秤价格要低,但后期还是乐观的。
有贸易商则对玉米后市非常悲观,认为今年国储的收购价格大幅下调,且由于木薯、高粱等其他杂粮对玉米的替代,导致玉米需求较弱;目前大连港口玉米现货价格在2050元/吨,考虑到后期港口的玉米价格可能要继续下跌到2000元以下,今年玉米的收购费用、烘干费用再加上运输费用到大连港口要在1950元才有盈利,因此预期玉米的开秤价格在0.7元/斤,低于去年0.95元/斤水平。
从国储粮库总经理的角度看,由于前两年的收储,吉林国储仓库基本没有库容,比如库容16万吨的镇赉沿江国储库,目前有12万吨的玉米和4万吨的大豆仓储,几乎没有剩余库容。但政府可以选择条件较好、设施齐全的贸易商代收代储,以满足农民的售粮需求。从国储库的角度看,尽管今年下调了玉米的收购价格,但仍旧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和国外玉米的进口价格,因此,国内新产玉米将再度大部分进入国储仓库。另外,由于玉米有一定的地域性,开秤价格可能在0.8—0.85元/斤之间,但后市价格不容乐观。
尽管贸易商对后市玉米的观点看法不一,但整体面临的生存状况非常艰难:一个是资金成本高致使仓储成本高,而玉米价格的下跌加重了企业的亏损;一个是信息和物流发达致使价差低,玉米的贸易利差大幅缩小。
4、调研结论
历时四天,行程1500多公里的吉林省玉米主产区考察顺利结束。我们认为,吉林省玉米主产区2015年度在大面积旱灾和其引起的次生虫灾和风灾的多重影响下,减产已是必然。根据2014年度吉林省玉米总产量接近2600万吨的情况预测,减产至少30%,大约780万吨,实际产量本年度可能不足2000万吨,且玉米质量等级必然下降。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