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时间:2015-08-12
来源:猪易网
2015年08月12日全国外三元价格排行榜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15年08月12日全国内三元价格排行榜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15年08月12日全国土杂猪价格排行榜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15年8月12日猪评:屠企压价明显养殖抵触情绪明显


猪价“一波三折” 后期会回到理性价位
南非猪病疫情阻碍猪肉出口
南非猪肉生产商组织(SAPPO)在其月度的通讯中称,受疫情形势的影响,南非的猪肉出口成了一场“艰难的斗争”。
一些国家在考虑进口南非的猪肉时要求额外担保,南非猪肉生产商组织列举了一些国家的实例。
新加坡:要求附加信息
新加坡要求南非提供有关口蹄疫和非洲猪瘟状况的附加信息。
俄罗斯:未批准任何南非加工厂的出口资格
今年早些时候,俄罗斯的审查团队访问南非,并编制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没有一家南非的工厂获得向俄罗斯出口任何类型肉品的许可。俄罗斯当局表示,需要南非农林渔业部(DAFF)对一些问题予以阐明,并表示俄罗斯需要对南非的加工厂再进行一次后续审查。
非洲猪瘟
猪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非洲猪瘟的疫情问题。南非猪肉生产商组织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是,要求南非农林渔业部在所有的猪舍隔间进行口蹄疫的疫情监测和非洲猪瘟的血清学检测。南非猪肉生产商组织将承担检测所带来的成本。
南非猪肉生产商组织也将尝试在其隔间系统中进行非洲猪瘟检测的工作。
泰国:要求填写调查表
与此同时,南非农林渔业部正在按照泰国的要求完成一份调查表,以获得泰国的市场准入。
剖析我国生猪产业链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猪肉价格忽高忽低,养殖业时现疫情,消费市场风云变幻。在这样的环境下,肉制品加工行业正面临一个转型期,上水平、调结构、接地气、创新品将成为肉制品行业健康发展之路。我们判断,中短期生猪供给将呈现持续收缩态势。短期来看,一方面生猪存栏处于历史低位,且散养户存在一定压栏。
专家认为猪肉总需求量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主要表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家庭猪肉需求增长减慢;宏观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猪肉需求增速逐年递减。总体上,专家预计2015年、2016年生猪的需求量折合头数分别为7.27亿头、7.28亿头,对应增速0.82%、0.16%。
生猪产业链包括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1)育种环节包括核心群育种、祖代猪育种(一元猪)和父母代猪育种(二元),国内育种水平有待提升,行业较为分散;(2)养殖环节主要是指三元商品猪养殖,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处在分散至集中的整合期;(3)加工流通环节包括生猪屠宰加工和生鲜肉销售,屠宰行业相对养殖集中,仍有较大提升空间;(4)消费环节指整个市场对猪肉以及加工制品的需求和消费。生猪产业链由上至下逐渐集中,上游养殖行业最为分散,下游屠宰加工行业略微集中。
育种环节:国内育种水平有待提升,行业较为分散
育种环节是生猪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目前国外育种技术已经成熟,且行业集中化程度极高;国内育种水平较为落后,原种猪主要依赖进口,且行业较为分散。
国外育种技术已经成熟,且行业集中化程度极高。(1)全球生猪育种大国主要有美国、加拿大、丹麦、法国和英国等。(2)当前生猪育种行业处于分子育种阶段,全球养殖量较大的有十多个品种,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欧洲,包括约克夏、长白、杜洛克等。(3)全球最大的生猪育种企业是英国的PIC国际种猪集团,其年销售种猪可达300万头,前四大种猪销售企业的年种猪销量约为600万头。
国内育种水平较为落后,原种猪主要依赖进口,且行业较为分散。
(1)目前国内生猪主要品种基本源于国外,由于国内原种繁育技术相对落后,需要不定期的从国外引种以补充国内核心原种群。(2)下游客户主要是中等规模或者较小规模的养殖场。其中,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引进二元种猪,并生产销售三元猪;较小规模的养殖场引进仔猪,并养殖成三元猪销售。(3)核心种群的性状维持依赖于不定期的外国种猪进口,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
养殖育肥环节:由分散至集中的长期整合历程中
养殖育肥环节属于生猪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其流程是出生→断奶→保育→育肥→出栏,期间共耗时约170天。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现阶段特征为:(1)生猪养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华北地区,与玉米种植地理分布重合度高;(2)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处在分散至集中的整合期。
生猪养殖地理分布与玉米种植地理分布重合度高
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华北地区,国内生猪出栏大省包括四川、山东、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生猪养殖主要分布于这些地区的原因有:(1)长江流域淡水资源丰富,满足生猪养殖对淡水的大量需求;(2)华北、华中、西南气候适宜,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相对适宜发展畜牧业;(3)华北、西南是玉米(猪饲料主要原料)主产区,饲料原料价格和运输成本较低,因而当地生猪养殖成本相对较低。
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行业处在分散至集中的整合期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但规模化进程正逐步推进。大型养殖企业逐步摸索适合自身快速扩张的经营和养殖模式,中小散户在较为恶劣的行业环境中缓慢扩张,多数被淘汰。从现状来看,中国生猪养殖总规模不断扩张,生猪养殖场总数持续上升。从结构上来看,出栏少于100头的养殖场数量迅速下降,大型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呈稳步上上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中国生猪的产量不断攀升,达到7.2亿头的水平,进入21世纪至今增速为41%。生猪养殖规模化主要有以下三大驱动因素:(1)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养殖规模化势在必行;(2)监管与补贴进一步的推动养殖行业横向整合;(3)中游屠宰环节的整合,倒逼养殖行业转型。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养殖规模化势在必行。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总人口增幅迅速下行。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进入21世纪后农村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农村人口持续减少,限制了技术不过关,需要大量人力来维持日常运作的散养户和小养殖场的发展,生猪养殖规模化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补贴与监管进一步推动了养殖行业的横向整合。第一,近年来国家对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持续增大,除了按规模给予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补贴外,还为规模化养猪场设立的设备、环保、育种、保险和疫苗补贴。第二,2014年国家相继发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环保法》,加强了对生猪养殖行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各省级单位也实行了配套办法要求养猪场对废物废水的排放进行治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法》的施行,推动了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在养殖门槛提升、环保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的行业背景下,规模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及规模效益会进一步的推动行业横向整合。
中游屠宰环节的整合,倒逼养殖行业转型。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生猪屠宰行业较为分散,但集中程度高于养殖环节,《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的颁布,有利于刺激屠宰企业整合加速,进而促进生猪屠宰行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纲要提出,2015年淘汰50%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的生猪屠宰产能,其中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左右。这无疑为大型企业提高市场份额提供了良机,而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冷链的发展,冷鲜肉市场将不断增长,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将相应提高。
流通环节: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化程度较低
生猪经过屠宰厂后主要有几种产品形式:白条猪、分割猪肉、副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其中白条猪主要流通至经销商、零售市场以及食品加工企业;分割冷冻猪肉主要进入超市销售。我国生猪屠宰行业的现阶段特征为:(1)产能总量严重过剩,落后产能比重过大,部分定点屠宰企业设备设施简陋,未达到相关标准,屠宰操作规范和检验检疫制度尚未落实;(2)产业集中度偏低,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恶性竞争严重;(3)屠宰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屠宰执法在人员、经费、装备和检测能力等方面仍严重不足。
消费环节:生猪供给减少是大势所趋
影响生猪供给的因素,主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类指标:(1)短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指标,且二者正相关性较强。 (1)中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存栏指标和仔猪价格,且二者高度相关;(2)长期我们主要参考生猪存栏量与能繁母猪存栏量,二者高度相关。
短期:生猪猪源不足,刺激猪价上涨
生猪出栏量下滑,定点企业屠宰量下滑。2015年3月生猪出栏2.03亿头,同比减少6%,环比减少3.72%,生猪定点企业屠宰量为1658万头,同比减少8.34%,环比减少19%,市场猪源并不充沛,市场供给相对减少。据草根调研发现,目前屠宰企业不得不上调收购价格,但是本次猪价上行并未带来养殖户补栏量的上升,30%以上的散养户选择退出养殖行业,预计生猪出栏会持续紧张。
现阶段出现生猪供给紧张的局面一方面源于,现有生猪存栏处于历史低位并在持续下降。生猪存栏自2013年11月的46856万头的高点开始震荡下降,目前下降至3.87亿头,下降幅度为17.4%,从幅度上看,当前生猪存栏比过去五年平均存栏量低 14.3%;从时间维度上看,生猪存栏已经连续15个月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存栏量。
另一方面源于养殖户压栏惜售。现阶段母猪/生猪存栏比例达到10.4%,创下同期新低,说明目前全国各地养殖户的压栏普遍存在;我们的全国各地的草根调研也发现,养殖户生猪出栏体重普遍超过标准体重(110公斤)10%以上。
中期:仔猪供给减少,后续猪源紧缺
全国22省市仔猪平均价格从1月中旬(17.38元/千克)已攀升至31.48元/千克,涨幅81%。(1)据调研发现,仔猪价格上升并非补栏热情提升所致,而是能繁母猪淘汰幅度增加导致仔猪供给减少(短期难以逆转),近期仔猪价格走势明显好于生猪价格走势;(2)仔猪与生猪价格出现严重背离,两者价格比高达2.3,逼近2011年高值。
长期:能繁母猪产能持续收缩,影响长期生猪供应
供给层面的核心原始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13年9月开始,连续20个月环比下降,目前已经降至3971万头,降幅高达21.8%,能繁母猪存栏量创新低。
我们认为,此次周期,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幅度远超以往,生猪的产能和库存都已处在历史最低点,从周期品研究的角度判断,行业即将迎来反转。
肉制品加工量降利减
肉价大跌,肉制品加工行业反而量降利减。据专家介绍,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由于供大于求及宏观调控引导不足,造成生猪收购价及肉价大幅下跌。据养猪大省河南省商务厅的数据,今年4月中旬全省生猪价比2013年12月底下降34%,而相比去年同期,河南省猪肉批发价下降34.4%,零售价下降10.7%。全国许多中心城市肉价下跌比例还要高。
与人们正向思维相反,肉价下跌而肉制品行业却没捞到什么好处,老百姓购买低价冷鲜肉替代香肠火腿,还有很多地区的消费者自己灌肠。香肠火腿市场需求的下降,导致速冻调理食品价格平中有降,肉制品行业产销量下降、利润下行。
反观肉价下跌也有一些积极作用,那就是促使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和转型,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中国肉类工业真正的国际化打下基础。
小编有话说
长期以来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1980年以来肉类消费结构出现两次快速变化,首先1989年至1996年是牛肉消费的快速增长,紧接着1997年至2014年羊肉消费的占比的快速增长。在2005年之后肉类消费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猪肉消费占比保持在85%的水平。肉类消费结构的改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居民收入的提升,二个是饮食习惯的变化。
居民收入的提升增加牛羊肉需求。相对于猪肉而言,牛羊肉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所以收入提升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直接体现在牛羊肉的消费量增长上。高收入家庭的牛羊肉消费量显著高于低收家庭,且猪肉消费占比相对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收入的增加将带来牛羊肉消费增多。其次,受到中国部分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和西方餐饮习惯的影响,我国多数人口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牛羊肉需求增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和文化融合趋于平缓,肉类需求结构也趋于平缓,目前猪肉消费占比仍然处在高位。
国内肉制品加工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瞄准肉制品行业前沿,不断探究肉制品行业和肉制品产品的发展趋势,将特色食材和中西菜肴风味引入肉制品产品的开发。这些概念和风味的肉制品产品已有企业实现,被众多客户认可,提升了客户产品的品位和价值。
猪肉价格暴涨会否再现?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1.6%,今年前7个月的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3%。在众多助长因素中,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主要因素之一。国家统计局强调称,7月份,猪肉价格上涨16.7%,影响CPI总水平上涨约0.48个百分点。
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再次牵动了消费者的神经。
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的猪肉价格,已经连续保持上涨四个多月,且涨幅不小。猪肉价格是否还会继续上涨,颇受到消费者关心。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13年的猪肉消费量超过当年全球的一半。而且猪肉价格在我国的CPI价格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此,猪肉价格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肉类消费水平。2011年,我国猪肉价格曾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价格迅速上涨,随后回落下来。
有消费者担心,从最近四个多月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来看,很有可能重现2011年的那次大幅上涨行情。
不过,针对这轮猪肉价格上涨,农业部组织相关专家分析称,此轮猪肉价格的上涨是市场调节的正常反应,随着供需的逐渐平衡,不会影响后续的供给,而且也不会出现2011年那样暴涨的局面。
农业部生猪市场预警专家组分析称,与2011年猪价暴涨相比,目前猪价上涨有两点不同:一是价格水平和涨幅不同。据农业部监测,2011年猪肉、活猪和仔猪价格分别涨至每公斤30.39元、19.75元和37.24元,均高于目前价格;猪肉和仔猪价格累计涨幅分别为32.3%和98.4%,也高于此轮涨幅。二是养殖效益不同。2011年猪价上涨期间,生猪养殖始终处于盈利状态,而此轮猪价上涨是前期猪价大跌、长时间亏损后的恢复性上涨,生猪养殖刚刚扭亏为盈。
至于为何不会出现2011年的暴涨局面,在农业部生猪市场预警专家组看来原因有四:一是今年以来生猪疫情平稳,按近年来生猪生产波动规律,生猪出栏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二是成本推动因素影响小。2011年生猪价格进入上涨通道前,连续3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累计涨幅60%,而2012年以来玉米价格平稳略降。三是供给保障能力增强。自2007年起,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迅速提高,2013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0.8%(年出栏500头以上),比2007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这有利于稳定生猪供给能力。四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消费需求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这与2011年GDP增速达9.5%的经济环境有很大不同。
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有关负责人也称,2011年猪价上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能繁母猪存栏量明显下降,一个是疫情比较严重;而今年猪价上涨主要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所致,疫情平稳,所以肉价上涨的动力远远没有2011年强烈。
那么,此轮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何在?
生猪产能持续调减导致市场供应不足无疑是重要因素。据农业部监测,全国4000个生猪养殖村6月份生猪存栏716.24万头,同比下降10.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83.4万头,同比下降14.8%。生猪存栏已连续9个月环比下降,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22个月环比下降,分别比前4年同期平均水平低13.1%和18.3%,均处于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此外,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陆续实施,生猪养殖的环保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南方和沿海发达地区对禁养区内养殖场进行拆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生猪产能调减力度。
生猪产能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殖户因为连续亏损减少养殖的现状,即便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价格上涨后,养殖户也仅仅开始盈利,此前已经经受了长时间的亏损。
由于猪价连续低迷,2014年年初以来我国生猪养殖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打击了养殖户信心,导致部分养殖场户破产退出或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大幅调减产能。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全国猪粮比价连续71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生猪养殖持续亏损。今年3月第3周,猪粮比价降至最低点5.05∶1,生猪养殖接近重度亏损。据农业部监测,2014年平均每出栏一头商品肥猪亏损110元,按全国全年出栏7.35亿头生猪计算,养猪业共计亏损809亿元。
“这轮猪价上涨,是前期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养殖户严重亏损后的产能大幅度调整引起的,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特征,是市场机制合理作用的结果。”农业部生猪市场预警专家组分析称。
随着传统猪肉消费旺季的到来,猪肉会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农业部生猪市场预警专家组看来,未来几个月生猪产能仍然维持低位调整,出栏保持平稳,而下半年是畜产品消费旺季,需求会有所增加。因此,预计后期生猪供求大体处于紧平衡状态,猪价仍将处于周期性上涨通道,中秋、国庆期间受季节性需求拉动,阶段性涨幅可能会稍大一些。但随着生猪产能调整基本见底,后期如不发生重大疫情,市场供应有保障,不必过于担心保供给问题。
据本报记者了解,由于行情变好,一些生猪养殖户的投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已经开始增加生猪存栏量,扩大养殖规模。
供需缺口仍存 此次猪价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今日全国27省、直辖市范围内,共计10省份猪价上涨,15省份猪价下跌。全国最高价为贵州,下跌0.02元/千克于19.86元/千克;全国最低价为吉林,持平于18.00元/千克。内蒙古上涨0.14元/千克,甘肃上涨0.14元/千克,天津上涨0.06元/千克,北京上涨0.05元/千克,陕西上涨0.05元/千克,小幅上涨。湖南下跌0.18元/千克,重庆下跌0.18元/千克,四川下跌0.18元/千克,湖北下跌0.10元/千克,价格小幅调整。吉林、浙江与昨日持平。
猪市如股市 自己站稳了 再大的风也吹不倒
乐山日报:猪价有涨就有落 养殖户补栏要适度
养殖产业链中不可忽略的关键点:品质和营销
生猪供应整体偏紧格局暂难改变
养猪界“涨声”四起 养殖户担心旺季猪价是否继续上涨
养殖户担心猪价是否继续上涨 惜售情绪减弱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