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美国版“人造鸡蛋” 技术革命还是营销炒作?

时间:2014-01-14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近日,一则关于美国某公司开发生产出“人造鸡蛋”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早在几年前,本刊曾就国内的“人造鸡蛋”传闻进行了多方调查和专题报道,最后的结论是:那些网上四处吹嘘的“人造鸡蛋”要么是子虚乌有,纯粹是一场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技术培训骗局;要么是饲料中游离棉酚含量过高而产生的“橡皮蛋”:要么是正常鸡蛋在特殊的保存环境下发生了蛋白质变性。

  谁曾想,在销声匿迹一段时问后,  “人造鸡蛋”居然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加州的超市货架上,据说该产品还得到了比尔·盖茨的投资!   

  一  美国版“人造鸡蛋”的本质是豆类加工品

  原来,美国版“人造鸡蛋”其实不是鸡蛋,甚至可以说和鸡和蛋都没有一点关系,与之前国内流传的“假鸡蛋”传闻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它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区名为汉普顿克里克(Hampton Creek)食品公司研发出的一种可以替代鸡蛋的人造食材,由包括黄豆在内的十二种豆类构成,用来替代传统鸡蛋制作蛋糕、饼干、蛋黄酱等。商品名uqBeyond Eggs,准确的中文翻译应该叫“超越鸡蛋”,但大多数国内媒体还是习惯于叫它“人造-鸡蛋”。

  据悉,公司目前只生产蛋黄酱,并已经在加州的超市开售,其中4盎司包装售价4.4美元,预计将于明年2月份开始销售不含鸡蛋的曲奇饼。

  该公司同时声称,与鸡蛋相比,这种“人造鸡蛋”除了可以有效降低超过40%的成本,也更加环保,并且获得了包括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等投资者的青睐。除了进入美国超市,公司还计划与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快餐企业合作,最早估计201 4年初进入中国市场。

  二  对中国鸡蛋市场的影响可基本忽略

  对于美国版“人造鸡蛋”与传统鸡蛋在中国的PK问题,笔者认为,该产品对中国市场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首先,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中包含大量素食,以植物性食物为最主要的食物构成,不需要以豆类来代替蛋类。

  其次,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西方不太一样,国人更喜欢消费带壳鸡蛋,将其加工成水煮蛋、煎鸡蛋等,即便是炒鸡蛋也喜欢将壳蛋一一敲碎。而西方人则更喜欢将鸡蛋作为一种食物原料,加工成面包、蛋糕、饼干等,早在1938年,欧洲就完全具备商品化生产液态蛋加工的能力,当前巴氏杀菌液体蛋制品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占据鸡蛋产量的30~40%。

  再次,与传统鸡蛋不同,由于“人造鸡蛋”中并不含胆固醇,将会令其口感大打折扣。而一个普通鸡蛋中所含胆固醇通常是以毫克来计的,鸡蛋吃起来香,主要也是因为胆固醇。   

  对于非常注重食品口感和美味享受的中国消费者而言,这样一款类似于“豆浆”的产品无论是在色、香、味、型上都很难替代传统鸡蛋。这样的产品在国内缺乏竞争力,即便能够进入中国市场,也仅仅有可能会对液态蛋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而液态蛋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极其有限,要想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缝隙市场有所作为,恐怕很难。

  三  美国版“人造鸡蛋”这个葫芦里面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据“人造鸡蛋”的发明者乔希·泰克里克叙述,在他去非洲参加减贫项目之前,从未想过“人造鸡蛋”这种东西。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日子中,目睹了食物短缺的严重性,让他逐渐萌生了制造“人工鸡蛋”的想法。

  与此同时,该公司希望发展中国家生产各自的植物鸡蛋。泰克里克说:  “在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把人造鸡蛋加入到当地饮食中,帮助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我们就这件事已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进行初步讨论。我们最终的想法是找到一个可以和发展中国家农民进行合作的方法,使他们拥有可用的新的经济作物。”

  原来,发明这款产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占据蛋黄酱和曲奇饼市场,也不完全是为了素食主义者能够充分享受鸡蛋口味的仿膳食品,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种植新的经济作物来生产价格相对低廉的“人造鸡蛋”,供应给第三世界,而这种新的经济作物就是大豆。

  笔者突然发现,美国人卖鸡蛋的背后竟然是为了卖大豆!而且是卖给第三世界。就在几年前,美国四大粮商操控大豆期货市场,一举将中国国产大豆产业逼入绝境的教训仍历历在目。而这一次,又是和大豆的种植和加工息息相关。

  在此,笔者既无法得知美国版“人造鸡蛋”的背后是否有四大粮商的影子?更无从得知该产品所用大豆是否为转基因大豆?但不管是从国际贸易还是食品安全考虑,美国版“人造鸡蛋”这个葫芦里面充斥着一股浓浓的商业化气息。

  笔者随后通过查阅发现,其实这样的鸡蛋替代品并不新鲜,在美国的食品市场上早就存在多年,也有很多公司开发了类似的配方。如此看来,这款“人造鸡蛋”产品与其说是一场技术革命,倒不如说是一场营销炒作来得更为贴切。只是这一次,产品的设计要好一些,营销的手法也更为高明,比如找到了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来力挺,还起了一个霸气十足的名字——“超越鸡蛋(Beyond Eggs)”,仅此而已。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