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制
时间:2013-06-19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一 流行特点
本病以3~8周雏鸡最易感,成鸡和2周以下雏鸡较少感染发病。本病发生无季节性,以4~7月份流行较为严重。
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可在感染鸡和易感鸡群之间迅速传播。病鸡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病鸡或接触污染了病毒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人员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及眼结膜传播。
本病潜伏期很短,为卜5天,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病程常为一过性,发病后3~4天达死亡高峰,后渐减少,8~9天即可停息,死亡率为5%~30%,有继发感染或并发感染时死亡率更高。
二 症状和病变
发病突然,精神不振,采食减少,翅膀下垂,羽毛蓬乱无光泽,怕冷,在热源处扎堆,或在墙角呆立,呈衰弱状态。
病初,可见有的病鸡啄自己泄殖腔。排黄色稀粪,后出现白色水样粪便,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急性者出现症状后1~2天内死亡。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瘪,眼窝凹陷,拒食,羞明震颤,衰竭死亡。发病1周后,病死鸡数明显减少,鸡群迅速康复。
病死鸡脱水,胸肌和腿肌有条状或斑状出血。晾胃尤其是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溃疡和出血点或出血斑。盲肠淋巴结肿大,并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扩张,常见尿酸盐沉积。
法氏囊肿大到正常的2倍或以上,水肿。严重者出血如紫葡萄状,内褶肿胀、出血,内有大量果酱样粘液或黄色干酪样物。一般感染初期法氏囊肿大,后期则开始萎缩,10天以后只有正常体积的1/5~1/3。
三 鉴别诊断
我认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硒和vE缺乏症都出现肌肉出血,但缺硒和缺VF时无法氏囊病变,饲料中补充硒和vE后,病症逐渐减轻或消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疫都有可能出现腺胃乳头及其他器官出血,但鸡新城疫病程长,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无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鸡传染性贫血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鸡,病鸡骨髓黄染,翅膀或愎部皮下出血,胸腺、法氏囊萎缩。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表现鸡冠苍白、精神沉郁、内脏器官和肾脏出血以及胸肌、心肌等部位有小白色结节或血肿,结肠上有小的囊肿。
四 防治措施
1 治疗措施
为了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以为,在发病早期,可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注射量为1~2ML/只,同时饮水中投抗生素和黄芪多糖,隔5~7天后再用倍量的中等毒力苗进行主动免疫。用被动免疫的方法进行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对发病鸡群逐只注射,效果更佳,但卵黄抗体的质量须过关。发病后期,不宜注射卵黄抗体。
2 预防措施
鸡群一旦发生法氏囊病,就会因抵抗力下降而成为低产鸡群,因此,重要的工作还是在防止感染上做文章。采取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减少或避免应激反应。由于该病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一旦环境被污染,病毒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对环境、鸡笼、用具、地面彻底消毒,尤其是用被法氏囊病毒污染过的场所重复育雏时,进雏鸡之前要消毒。
加强种鸡群的免疫,以提高母源抗体水平,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特点、饲养条件、鸡群状况和鸡只母源抗体水平进行考虑,尤其是确定首免日龄。通过琼脂双向扩散试验,以O.5%的比例采样,收集血清,用标准法氏囊病毒抗原测母源抗体来确定首免日龄。1日龄抗体阳性率如低于80%,可在10~15日龄首免;抗体阳性率如高于80%,在7~10日龄再采血测1次,此时阳性率如低于50%,可于15~21日龄首免,若抗体阳性率高于50%,可于20~24日龄首免。实践中,有的鸡首免后2~5天,尚未进行二免就感染发病,也有的在二免后2~5天感染发病,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发病的原因。如果雏鸡来源复杂或对种鸡免疫情况不了解,这些雏鸡母源抗体一般偏低或不整齐,加上雏鸡免疫采用饮水方法,很易造成雏鸡群内抗体水平不一,抗感染能力不强,此时可适当提前免疫,最好配用灭活疫苗。可在1日龄时肌肉注射灭活苗O.1mL/只,注射过程中可选用弱毒苗或中等毒力苗,一般情况下,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可用中等毒力苗,对没有母源抗体的或母源抗体水平偏低的鸡群可使用弱毒苗,二免时用中等毒力苗。在严重污染区、该病多发区的雏鸡可直接使用中等毒力苗。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