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资疯狂投机农产品期货市场
时间:2012-07-16
来源:本网采编
全球大宗工业品市场和股票市场一片凄风冷雨,农产品期货市场却热得发烫。
近两个交易周以来,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农产品价格持续走强。国内以大豆、豆粕、玉米为代表的农产品期货各品种,遭遇游资的疯狂狙击,特别是大豆、豆粕的价格更是一举创出了近四年来的新高。
农产品期货的强劲表现,加大了市场对食品价格走高的预期。由于农产品、食品权重占国内CPI比重过大,业内专家担忧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进而引发国内经济的“滞胀”。
国际投行唱多农产品
大宗商品市场中,豆类产品的定价权在国际市场,海外投行本身就是最大的仓单持有者。
6月以来,美国中西部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降雨大大低于正常水平,农产品市场预期减产,各主要品种价格全面上涨。统计显示6月美盘的玉米、小麦价格上涨超过15%,大豆价格涨幅接近7%。
全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大宗商品市场工业品和贵金属需求不振。这时,美国出现的罕见极端酷热天气,为投机资金找到了绝佳突破口。6月,国际国内大豆、豆粕、玉米、小麦期货价格全面上涨,特别是大豆、豆粕价格更是一路狂飙,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的豆粕主力合约1209从3200元一线猛升至3930元。
“受到欧债危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短期内难有复苏迹象,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十年大牛市已经结束。”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判断,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工业品、贵金属需求大量下降,流动性资金找不到合适突破口。大豆主产区出现的极端天气,诱发了流动性资金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持续爆炒。
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火爆升温的背后,与国际投行的大肆唱多不无关系。
高盛在6月底发布的预测报告指出,“未来3至12个月大豆价格可能升至每蒲式耳15.50美元(1蒲式耳=36.37升),高于6月12日报告中预计的14.30美元;小麦价格的预期也从每蒲式耳5.75美元提高至7.15美元。”同时,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也纷纷表示出对玉米、大豆价格的乐观预期。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农产品商品方面,非商业性头寸大量累积,对冲基金、国际投行则是大量农产品多单的持有者。
面对国际投行的一致唱多,中证期货研究总监陈树韦却认为应该保持谨慎态度,“豆类产品的最大炒作理由就是天气原因,但是支持农产品疯涨的理由并不充分。目前来看,棉花、小麦的价格相对合理,豆类价格则偏高。”
陈树韦分析认为,“大宗商品市场中,豆类产品的定价权在国际市场,海外投行本身就是最大的仓单持有者。从今年年初开始,豆类价格就持续走高,即便是在5月欧债危机引发商品市场崩盘的过程中,豆类价格依然保持坚挺。国内机构在与国际投行的博弈过程中,往往胜多负少。目前海外投行继续在高位唱多,盲目跟风面临的风险极大。”
游资疯狂投机
这一轮对空对决中,机构和企业的套保盘则充当了空头角色。
国际投行不遗余力唱多,外盘农产品价格节节走高,国内投机资金的炒作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7月9日,根据大商所收盘后公布的数据,豆粕期货成交总量达721.5万手,创出该品种上市以来单日成交历史新高;大豆主力合约1301尾盘被大量多单封于涨停价,全部合约成交总量达1320764手。
“参与豆粕炒作的主要是江浙一带的游资,场内多头基本都是投机资金,而空头则是机构、企业的套保盘。”中期资产管理公司执行总裁王红英告诉记者,从目前掌握的营业部席位来看,大豆、豆粕炒作的资金基本都来自江浙一带,这部分资金规模庞大,不排除从股市转战期市的可能。
这一轮对空对决中,机构和企业的套保盘则充当了空头角色。
王红英分析认为,一般特大型国企,比如中粮等企业都会拥有国际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席位,套保盘直接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易。国内市场方面,豆粕、大豆等商品空头持仓盘可能为中小型企业。在套保盘与投机盘对决的过程中,游资占据了主动。
期货市场的动荡表现,也引发了股票市场对参与套保企业的担忧。7月9日当天,大豆、豆粕合约创出新高,令人倍感意外的是,以经营油脂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东陵粮油股价却逆势跌停。市场盛传,东陵粮油参与豆类期货的套保盘可能出现亏损。
实际上,去年东陵粮油业绩大幅滑坡,有券商研究员直指,套保盘操作失败是引发业绩走低的重要因素。
记者致电东陵粮油,公司证券办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套保盘操作一切正常,市场所谓的豆类价格上涨引发套保盘巨亏的传言并不真实。
上述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油脂生产原料全部自美国进口,从下订单到装船进库,周期往往需要2~3个月。做套保的企业一般是天然的空头,以期单对冲掉现有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风险。至于操作策略以及套保盘所持仓位比重,东陵粮油表示不愿做过多透露。
豆类期货的投机性上涨,不但对企业套保盘构成了严峻考验,疯狂博傻的过后,投机者本身面临的风险也在急剧放大。
7月10日,豆粕主力合约1301高开3745元后一路强劲上攻,到10点41分创下全日最高价3878元,之后合约1301如水银泻地一般直线崩盘,短短半小时内,合约1301便由涨变跌。
“投机性资金已经有明显出逃迹象,近期合约1301持仓大增,而远期合约1305的多头在开始抛售。”陈树韦判断,豆类品种泡沫明显,近期合约还能持有多单,随着投机资金的减仓出逃,泡沫随时有被刺破的可能。
国内滞胀隐忧
预计经过价格的传导,CPI拐点可能会在三四季度形成。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农产品价格狂飙,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迅速发酵。
国内市场方面,农产品期货的强劲上涨,加大了市场对国内食品价格走高的预期。由于农产品、食品权重占国内CPI比重较大,业内专家担忧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2.2%,创29个月以来的新低。在CPI涨幅构成中,食品价格上涨3.8%,非食品价格上涨1.4%。今年上半年,全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总水平同比上涨约1.2个百分点。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判断,“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中农产品连续走强,但价格上涨因素传导到居民消费品还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所以尽管农产品、食品权重占国内CPI比重过大,短期内也不会对国内食品价格造成过大影响,预计经过价格的传导,CPI拐点可能会在三四季度形成。届时CPI将会再次形成调头上涨的趋势。”
“如果中国经济进入滞胀周期,调头向上的CPI数字无疑会对加息周期构成影响,并进一步加大国家宏观调控难度。”白朋鸣分析认为,“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央行降息是不二的选择,但是维持较低利率需要CPI提供空间,如果CPI高企,央行没有办法维持低利率,甚至还要通过加息来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小贴士
何为“滞胀”
全称是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滞胀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豆粕天量成交 大商所严防违规交易
7月9日至13日,豆粕期货一周成交2333万手,周未持仓量198万手,豆粕期货无疑创造了期货市场新的历史纪录。随着基本面趋于稳定,豆粕期货又渐归常态,仍然保持稳健运行状态。对此,市场人士指出,豆粕期货的稳健运行,深刻揭示了国内期货市场已发展至新的阶段,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己跃升至新的层次,市场环境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从1301合约一周运行情况看,7月9日豆粕开盘3635元/吨,其间冲高回落,周五7月13日收盘3771元/吨,周涨幅144元/吨,在1207以远合月(1207-1301五个合约)中周涨幅排名第四(与1208合约周涨幅并列);7月11日在期货价格由涨转跌中成交量放大到1186.8万手,创单个合约成交纪录,当日减仓15.45万手至188.26万手,随后行情有所降温。
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表示,上周豆粕期货经历的天量成交和持仓,是有其现实基础与基本面支持的。今年以来,在欧债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投资兴趣普遍看淡工业品而转向农产品,以此规避宏观经济风险。
在消费市场上,随着水产养殖进入传统的大规模投料阶段,国内畜禽养殖行业景气度好转,特别是猪肉价格在6月中旬触底反弹,全国自繁自养的出栏生猪扭亏转盈,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恢复,豆粕饲料需求明显增加。近期饲料生产企业集中采购豆粕,造成油厂库存明显下降,刺激现货价格走高。
大连良运期货公司研发部经理张如明认为,尽管豆粕成交火爆,多空分歧也非常大,但无论从内外价差、期现价差以及盘面远近合约价差来看,豆粕期货价格的走势均未脱离其基本面范畴。投资者在寻求未来的操作机会时,不要主观认定资金涌入豆粕合约,会给市场带来不可控的风险,盲目听从市场上关于政策面干预的小道消息,而应该尊重市场,重点把握国际国内大豆市场的旧作、新作年度供需格局变化的预期。
在豆粕期货交易和行情发展过程中,一大亮点是监管层表现出来的自信态度和市场化举措。据大商所有关人士表示,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是市场监管的底线,因此作为大商所成交最为活跃的品种,今年来豆粕期货一直是风险监控的重点品种,特别是4月份以来交易所以更大力度动态监控各合约情况,动态测量风险,严防违规交易,保证了市场运行的稳健。
同时,在价格转换剧烈、交易量最大的7月11日,当交易所发现有人通过微博散布虚假消息时,及时通过官方微博说明情况,不给虚假信息以空间、稳定市场情绪。交易所官方微博的辟谣信息引发了大量市场人士的转载也说明了这点。而投资者参与相对较为理性同样可圈可点。
豆粕期货:交易火热运行稳健
高持仓量或将成国内期货市场运行常态
上周,大商所豆粕期货合约最高单日成交量超过千万手,持仓总量攀升至300万手以上水平,不断刷新国内期市的单品种成交持仓新纪录,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部分市场人士表示,尽管交易持续高温,但豆粕期货整体运行稳健,显示国内期市监管水平己跃升至新的层次。
大商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一交易周,大商所豆粕全部合约成交创出3904.6万手的天量。截至上周五,豆粕全部合约持仓总量为3063872手。豆粕主力1301合约7月9日开盘价为3635元/吨,7月13日报收于3771元/吨,上涨136元/吨,周涨幅为3.74%,在7月11日期价由涨转跌过程中成交量放大到1186.8万手,是国内首个日成交超过千万手的期货合约。
期现市场联动基本面给予支撑
“上周大商所豆粕经历的天量成交和持仓是有其现实基础与基本面支持的。”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说,今年以来,在欧债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市场投资兴趣普遍由工业品转向农产品。3月份以来,在玉米、大豆比价效应引导下,国内外农户纷纷扩种玉米,减少大豆种植面积,为大豆、豆粕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埋下伏笔。3、4月份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玉米价格走势疲软,而大豆价格开始坚挺。5月底国际谷物协会(IGC)调降2011—2012年度南美大豆产量预估至1.144亿吨,同比降幅16%,同时中西部温暖干燥天气导致美豆单产下降。IGC预计2011—2012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减少3000万吨,全球出口下降230万吨,预示库存可能大幅萎缩,直接诱发国际大豆、豆粕期价于6月份大幅上扬,对国内市场形成强大价格引力,使国内豆粕走出了一波输入性和补涨性的行情。
大连良运期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大商所豆粕期现市场价格走势高度相关,如江苏张家港普通蛋白豆粕出厂价与豆粕期货指数价相关性达97.5%。另外,今年以来豆粕期现价差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现货高于期货的状态,价格波动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期货价格走势基本反映了现货走势。
高持仓高成交为大型企业套保提供空间
“近期,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上涨,油脂压榨企业、饲料企业以及养殖企业均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大部分企业积极参与期市进行套保操作,降低了价格大幅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冲击。”大连一家油厂负责人田先生说,大商所豆粕合约相对于大豆、豆油合约来说,是最适合油脂压榨企业参与的品种。过去一周,大商所豆粕合约成交量、持仓总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反映了市场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豆粕、豆油等品种已经完全市场化,国内企业在期市上的操作非常成熟,豆粕高持仓量和大成交量又为大型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大连良运期货研发部负责人张如明认为,从豆粕持仓结构上看,豆粕主力合约远离交割月,不存在交割月逼仓问题。尽管持仓总量相对较高,但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更多机构投资者入市己是必然,这也需要市场具有较大容量,从这一角度来说,成熟品种高持仓量和大交易量今后或将成为常态。
监管市场化和透明化为豆粕期货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在豆粕上周交易和行情发展过程中,监管层坚持市场化监管理念,表现得成熟而自信。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是市场监管的底线。豆粕作为大商所今年成交最为活跃的品种,一直是风险监控的重点品种,特别是4月份以来,交易所加强了对豆粕各合约交易情况的动态监控和风险的动态测量,严防违规交易,保证了市场运行的稳健。在价格转换剧烈、交易量最大的7月11日,大商所发现市场中有通过微博散布虚假消息的情况,便及时通过大商所官方微博有针对性地说明情况,及时澄清了事实,又避免了此时出台通知声明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在行情敏感时期保证了市场的稳定运行,这一与时俱进的市场化监管举措受到了市场的好评。
有市场人士表示,历史上某一品种出现天量成交和持仓时一般会孕育大的市场风险,其间往往会伴随部分投资者爆仓、市场指责纠纷一片,甚至要靠非正常监管政策的干预来化解风险,但这种情况并未在如今的豆粕期货上出现,体现出当前国内期货市场运行已变得更加成熟。上述人士同时表示,随着市场的扩容,期市特殊的避险功能和投资特征会吸引更多投资资金的进入,期货市场只有继续坚持科学和市场化监管,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