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产蛋期的限料生产技术
时间:2012-05-11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李国南 (广东清新浸潭兴农服务部,广东东莞)
在肉种鸡产蛋期的限料问题上,通常都是按照经验数据甚至是纸上标准来硬性操作,似乎效果并无大碍,但在实际生产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一 生产中通常会出现阻碍限料进程的特殊问题
这些问题将直接反映鸡群的生长状况和生产潜力。
1 特殊问题一
育成期间,鸡群若受疾病感染,余患未消,导致鸡群生长发育明显衰弱不堪,此时就要继续自由采食,延后再限料,以利于体况好转,体重达标。
2 特殊问题二
育成期结束后,鸡群若均匀度差,体重不达标,性成熟参差不齐,常出现开产滞后。那么此时产蛋期限料方式就要作出相应调整,尤其是料量的增减幅度。
3 特殊问题三
由于生产任务和育种计划的安排,要求同一鸡舍内饲养不同品种,不同周龄的产蛋鸡群。那么就应该考虑分群限料,而不是一刀切地实行同一限料量;当然,如果两个不同品种的营养标准和饲养标准相近,周龄相差不超过2周,可考虑照顾后者的低限料量维持至后者开产期后1~2周内,再作调整增料。
二 产蛋种鸡限料要面对季节顺逆差异的现实问题
限料的依据是体重与产蛋率的关系。以体重为基础,以产蛋率为晴雨表,结合产蛋期的阶段性规律及预期的季节与气候变化。
顺季和逆季的鸡群,对于限料的操作有相当大的区别,高峰期出现在春夏季的,因温冬季的,因温度向冷且温差大,前期增料量要根据天气转变,即在逐步变冷中,提前作好适当的稳步增料准备,后期因产蛋率步入阶段变化,降料量亦需要谨慎,尤其是在天气变化较大时,应保持料量不变,待观望临近天气变化情况再作维持或稳步增加,以少降适增为宜。
产蛋期的限料原则是,中间高两头低,前头勿急升,后头不骤降。意指不能盲目臆测而不顾幅度地增加料量。在体重控制上,也要兼顾相应品种的饲养标准,毕竟是较好的经验数据,当然受实际上的环境条件变化有所影响,仅作辅助参考。必须将实际的气候条件变化,实际体重状态和产蛋率相结合来考虑问题。
三 产蛋种鸡限料要针对种属差异的实际问题
以科学理论的依据,通过实践经验,合理把握操控手段,确保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每次增加料量在1~3g;维持1~2周,调整时必须结合定点抽测体重变化和产蛋率变化,在35周前基本上可以根据每周增加2g的量来权衡实际操作,后期更应严密监测和统计体况及产蛋率趋势,若两者基本都维持在稳定状态,即可持观望,至产蛋率稍有下降时,可相应降低1~2g。前期关注体重与产蛋率并举,顾及‘前头勿急升’;而后期则更关注产蛋率,因产蛋率变化迟于体重变化,于是出现‘后头不骤’。
2 中快型鸡品种类
每次增加料量2~5g;维持2~3周,调整时必须结合定点抽测体重变化和产蛋率变化,在45周前根据每周增加2~3g的量来权衡实际操作,后期更应严密监测和统计体况及产蛋率趋势,若两者基本都维持在稳定状态,即可持观望,至产蛋率稍有下降时,可相应降低2~3g。
四 产蛋种鸡限料要与性成熟的整体进展配合
产蛋种鸡的体成熟与性成熟同等重要,这是实现健康、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因此产蛋种鸡的限料和光照必须密切配合,切不可脱节操作。
如果软壳蛋多,那么最有可能是,钙磷供应不足,性成熟过早,光照跟不上产蛋实际进程。必须统计产软壳蛋的频率和整群所占幅度,如果间隔发生,占有20%左右,在补充壳粉后一段时间(14天内)还无明显改观,则要同时考虑延长光照时间,因为光照与钙磷的转化有关联。
开产前期侧重鸡群的体重监测与光照,根据鸡群整体的生长发育水平,适当控制料量的增加,而不能依据以往经验盲目操作,以缓和引导迟熟群体进入状态,制约早熟群体的过早脱离状态,使其开产时间向产蛋高峰期靠拢。
产蛋初期应该视鸡群的整体生长发育进展程度,观察对比统计每周产蛋率上升的连贯性和增长幅度,适当增加料量,稳步增料。
产蛋高峰期也是料量供给的高峰起始期,此时应关注体重与产蛋率的紧密关系,以维持或匀量增加为佳。
产蛋高峰期过后,以维持或少降匀降为适。
总而言之,产蛋前期不要盲目增加料量,必须关注产蛋率上升情况是否与整体发育成熟的进展情况相一致,以稳步推进为佳;高峰期以维持,少增匀增为适;产蛋后期以维持,少降匀降为适。限料的目的就是,既要保持营养供给和机体的足够连贯生产力的储备营养,但又不能有过剩的营养沉积,也不能缺少供应量,以免于导致肥胖或者偏瘦。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良好的产蛋性能。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