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整鸡的经营学
时间:2012-05-10
来源:本网采编
40多岁的赵文显是青岛即墨市普通东镇的一名普通农民,憨厚、朴实。“去年养了6万只鸡,一年收入是80多万。”此话一出,这个老实巴交、混在人堆里都不起眼的农民,立刻吸引众人侧目。
“他的规模只能算个中等吧,大户一般都养20多万只。”青岛正大有限公司资深总裁李瑞寒在接受“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采访团采访时说。
就去年的销售形势来讲,赵文显能挣80多万,多亏了青岛正大。因为鸡的销售在去年遭受了寒冬,大批散户亏损严重。赵文显之所以能躲过这一劫,是因为他与正大签署的订单合同。
“我们采取的是‘订单+农户’的方式,公司直接与农户签约。”李瑞寒介绍。这种合作方式是双赢的,拿去年的危机来说,签了约的农户不仅没有赔本,而且每只净赚两块钱。“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保证他们挣到钱,这不仅是留住货源的一个方面,更是企业的一种责任。”
赵文显1995年以后就开始养鸡,但之前养的是蛋鸡,成本高,见效慢,并不怎么赚钱。真正开始赚钱是搭上青岛正大的发展快车之后。
青岛正大有限公司是泰国正大集团1989年在中国投资最大的农牧企业,也是山东省第一家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作为爱国侨企,正大集团把自己回馈桑梓的情怀渗透在中国投资的每个企业,青岛正大秉承了正大集团“利国、利民、利企业”的理念,在青岛实现了“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目标。
青岛正大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我们以出口为主,内销为辅。”李瑞寒介绍,但由于国际市场不稳定,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很差,“除好年头能赚点外,大多是亏损,甚至巨亏。”
凡事变则通,青岛正大也开始转变思路。出口受阻,就以内销为主,出口为辅,占领国内市场。
“食材”和“食品”两词仅一字之差,但产生的价值却相距甚远。光靠市场的转换并不能独霸市场,李瑞寒和他的团队开始研究起“鸡”的整体经营学。“研发部门研究了腿肉怎么做,胸肉怎么做,把鸡的附加值做大。”李瑞寒说。别人看不起的鸡骨架,最终在青岛正大被鼓捣出名堂。公司先后研发出“凝香连骨脆”、“小熊伴嫁”等产品,彻底颠覆了传统生产工艺和生产理念 ,一经推出便畅销全国,使单一产品达到年销售8000吨的成绩。
李瑞寒很满意他们的“整鸡经营学”,他笑言,市场上很多类似的“凝香连骨脆”都是效仿他们的。
由于公司发展思路切合实际,近几年来,青岛正大的销售额每年都以15%的速度增长,去年更是实现年销售15亿元、利税增长100%的业绩,抵掉了公司历年来的累计亏损。公司现在也是中国35家出口日本、9家出口欧洲的禽肉加工企业之一,也是麦当劳、德克士等大型国际连锁餐饮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鸡”富了正大,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赵文显只是富了农民的一个代表。青岛正大“公司+标准化小区”的模式,带动了周边农民兴建肉鸡养殖基地,形成了覆盖即墨市、莱西市、平度市等距公司屠宰加工厂80公里范围内的乡镇养殖区域,年放养肉鸡近3000万只。
正大现有订单农户2000多户,每只毛鸡纯利2元,年累计就能收入6000多万元,平均每户3万元。更何况,这还不包括养殖带动的运输、零售、餐饮等行业带来的产值。
不过,青岛正大的“野心”并不止于此,4月30日,正大举办了青岛食品工业园项目奠基仪式,投资12亿元建造香肠、面点等高端产品加工厂,明年底前建成投产,之后还有辅料和包材等工厂的建设。“预计新增年收入30亿元,在即墨市的总销售收入可达到50个亿,缴税1.5个亿。” 李瑞寒踌躇满志。
在青岛正大的屠宰加工厂外,有一台计数器,记录着每天屠宰的肉鸡数量。每跳动一个字,都代表着正大赚了一笔钱,周边的农民钱袋子又鼓了一点。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