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母女“驯”千年种鸡
时间:2012-05-02
来源:本网采编
4月28日,记者走进江山市坛石镇横渡村玉兰山场,见路边一群群白银耳鸡(也称白耳黄鸡)“咯咯咯”地鸣叫着,钻进成片的桑树林。林间鸡舍里,中年农妇王云仙边拣鸡蛋边对我们说:“养鸡场是我老公手上办的,他2009年去世后,便由我跟女儿接管。”
“孩子他爸心很大,生前一直想办白银耳鸡提纯繁育场。”王云仙说,老公从2000年开始养鸡,发现濒临绝迹的千年良种土鸡白银耳鸡出现在鸡群中,便每年提纯繁育,3年驯化了千只种鸡。2006年,白银耳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成为“国宝”后,他四处寻找更适合的养鸡环境,3次搬迁,最后在省级补助金的支持下,2007年迁到这片有百亩面积的玉兰山。她凝视着身边的祝碧琴,“女儿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见家里出了状况,便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家养鸡。”
驯化千年良种土鸡的活,没有诗人李白诗句“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所描绘的那样有味道。25岁的“场主”祝碧琴与母亲蹲在桑树林边,一一分拣鸡蛋,苦笑道:每年以大群选育的土办法来节省提纯繁育的投入,但资金需求仍很大,仅玉米等饲料一项就要30万元。为此,母女俩起早摸黑,要养3万只商品鸡出售,加上鸡蛋收入,平衡养种鸡的支出。如今,场内的种鸡发展到了2000多只的规模,成立的“普农土鸡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扶贫专业合作社、市级百强现代家庭农场,带动周边800多农户养殖白银耳鸡。这种鸡肉嫩味美营养好,吃了,“不食参茸芪”,每公斤价格三四十元,比普通肉鸡贵五六元,农民增收不少。
漫步在桑林道上,记者问:“你们挣到多少钱?”王云仙笑了笑:“除了几间鸡舍、一栋生活用房和一辆皮卡车,没存下多少钱。”“那还坚持干下去吗?”“要坚持的!”祝碧琴接过母亲刚拣好的一筐蛋说,“不保住千年良种,老百姓上哪吃原生态的食品?!”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