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鸡腺胃炎及肌胃糜烂综合症的防治
时间:2011-12-30
来源:鸡病专业网
近期许多地区(东北,河南,山东)出现了一种以育雏、育成鸡采食量低,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粪便过料等外观临床症状,以及腺胃肿大如球状,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糜烂,鸡内金溃疡或胃穿孔为主要病变的流行病。暂时将这种病定为传染性腺胃炎。其实,传染性腺胃炎在命名上有些分歧,某些地方称其为腺胃性传支。发病鸡群病死率可达30%~50%,并且病程长、死淘率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应该引起我们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一、流行特点:
1.腺胃炎可发生于不同品种的蛋鸡和肉鸡,以肉雏鸡和蛋雏鸡、青年鸡多发,其次为肉用公鸡和杂交肉鸡。多发生于8月底-11月份,即立秋后是该病的高发时期。
2.该病流行较广,现在全国各个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发病率因地域和饲养管理水平差异而出现不同情况,发病地区发病率一般为7%~28%,死亡率一般为30%~50%。最早发病日龄见于5--7日龄,7--15日龄症状表现明显,25日龄以后鸡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产蛋鸡也可发病,病程10~15天,长者可达35天发病后5~8天为死亡
3.该病的病原多以垂直传播或污染的疫苗而传播,在良好饲养管理条件下(无发病诱因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发病较轻。当有发病诱因或强烈应激时,鸡群则表现出腺胃炎的临床症状。
4.该病是一种综合症,病因复杂(原因+诱因)。
二、引起腺胃炎及肌胃糜烂的原因:该病病因复杂,病原可能是垂直传播,在同一鸡场同一批鸡发现不同品种的鸡只一起发生。怀疑是种鸡垂直传播。本病是由一种或几种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及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综合症;消化道和内分泌器官是这些致病因子的靶器官。
1、非传染性因素:
(1)饲料营养不良、硫酸铜过量、日粮的氨基酸不平衡、日粮的生物胺(如鱼粉、玉米筛出物、豆饼、维生素预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含有高水平的生物胺)、缺乏日粮纤维、禁食、断水等都易发生此病;
(2)饲养密度过大,湿度大,通风不良,温度控制不均匀,忽高忽低。雏鸡早期育雏不良,雏鸡运输时间长,脱水等是此病发生的诱因。
(3)霉菌毒素等。霉菌毒素镰孢霉菌产生的T2毒素具有腐蚀性,可造成腺胃、肌胃和羽毛上皮黏膜坏死;橘霉素是一种肾毒素,能使肌胃出现裂痕;卵孢毒素也能使肌胃、腺胃相连接的峡部环状面变大、坏死,黏膜被假膜性渗出物覆盖;圆弧酸可造成腺胃、肌胃、肝脏和脾脏损伤,腺胃肿大,黏膜增生,溃疡变厚,肌胃黏膜出现坏死。
2、传染性因素:
(1)一些垂直传播的未知病原或被特殊病原污染了的马立克氏病疫苗,很可能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病原,如鸡网状内皮增生症(REV)、鸡贫血因子(CAV)等;
(2)上皮细胞的腺病毒包涵体、呼肠孤病毒感染是组胺发病机制中的因素之一
(3)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有时也是溃疡性肠炎和坏死性肝炎的继发感染因素。
(4)鸡痘尤其是眼型鸡痘(以瞎眼为特征),是腺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
(5)不明原因的眼炎: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各种细菌、维生素A缺乏或通风不良引起的眼炎,都会导致腺胃炎的发病;
三、腺胃炎及肌胃糜烂的临床症状:
(1)发病的初期鸡群兴奋狂奔,采食量下降,在网上找鸡粪吃;
(2)紧接着病鸡表现为呆立,缩颈,精神不振,采食量仅达正常食量的1/2-1/3, 鸡只生长迟缓或停滞导致大群整齐度严重不均匀,大小差别很大;平均体重仅达标准体重2/3-1/2,卧地不起;严重的鸡网架的中央部分就没有鸡活动,大群都在鸡舍的两边挤成一堆一堆的呈取暖样;
(3) 羽毛松乱,冠髯苍白、萎缩,可视粘膜苍白,腿部皮肤发干、触摸发凉;
(4) 大群粪便细软呈条状;鸡体消瘦,腹泻,个别排棕红色至黑色稀便,粪中有时出现液;
(5)发病速度很快,最开始只有个别的打蔫,三天的时间就能发展到大群的80%以上。重症者昏迷,直至衰竭死亡。
四、病理变化:
(1)肠道肿胀,内容物呈黑褐色水样,十二指肠、盲肠出现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肝脏、心脏肿大,质地柔软,有的病死鸡出现肾肿大,尿酸盐沉积;
(2)腺胃壁肿胀呈梭状或者说呈橄榄样,严重的呈球状,腺体呈不规则突出、变形,轻轻施 压可挤出乳状液体,腺胃乳头水肿呈坚硬样,用剪刀平刮有锯齿状的阻力、局部呈白色胶样化,严重者角质膜溃疡、肌胃内膜出血;
(3)肌胃内径变粗,长度缩短,呈葫芦嘴或大蒜头状,外观有明显红、白相间的凝固性坏死灶
或斑,和腺胃连接处呈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肌肉壁肿胀,切开时肌肉壁增厚更加明显、肌胃角质膜为黑绿色或黑色,外观呈树皮样,上有糜烂区和溃疡灶,角质层不易剥离;
(4)病鸡呈现消瘦,肌肉苍白,胸腺、法氏囊萎缩,嗉囊扩张,内有黑褐色米汤样物;胆囊扩张为暗绿色,胆汁外溢;
(5)临床中腺胃炎常并发其他症状,如肝肾综合征、法氏囊损伤,甚至球虫感染等。如果错过治疗时机就会继发大肠杆菌等疾病。
五、防治:
本病的治疗方案原则:第一:防治垂直传播的疾病,免疫抑制病。 第二:重视霉菌毒素 的危害。第三:以病毒魏氏梭菌为主。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