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关注

沈阳禽肉出口十年铺筑质量安全之路

时间:2011-10-20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沈阳沈北新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引领着这一地区成为辽沈地区的“农业硅谷”,禽肉养殖加工产业作为这一地区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用了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质量梯度推进模式的发展历程,追求质量是沈北禽肉产业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养殖到深加工,完成量变到质变发展的关键。

  正是企业、政府、检验检疫、全社会推行现代化养殖业发展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作为,使得沈北禽肉成为辽沈地区养殖业发展的一张名片。2003年沈北禽肉首次出口到日本,2004年又首次出口到韩国,随后几年沈北禽肉陆续抢登欧洲、中亚、非洲及加勒比海周边地区市场,2007年沈北禽肉出口量达到了1.2万吨,占当时辽宁省禽肉出口的二分之一,2011年沈北禽肉又首次进入到香港市场,沈北禽肉越来越得到了国际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2011年前8个月,沈北禽肉出口达2500吨,出口日本、韩国、朝鲜、欧盟、中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及中国香港,创汇达1200多万美元。

  产业回眸

  十年前,沈北新区的农民养殖户从来没有听到过“质量管理、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产业化、出口创汇……”这些词儿,而今这里的农民提到这些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十年前,沈北新区禽肉企业超过十万元资产实力的寥寥无几,而今沈北新区两家禽肉龙头总资产就达到10亿元,禽肉企业集团拥有从养殖、屠宰,到深加工完整的多级分层次子公司链条。

  十年前,沈北新区还是沈阳市靠北的一个郊县,而今沈北新区已是“沈阳经济区”首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是全国最大最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和中国名优食品生产基地。

  十年前,沈阳检验检疫辖区内出口的禽肉每年不足百吨,而今沈北禽肉年出口量平均在6000吨以上,并有稳定上升趋势,每年禽肉出口增长量均在10%左右。

  十年前,沈阳地区全社会关注的是大型老工业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农副业发展无人问津,如今这里全社会都在关注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关注禽肉等农产品出口给社会带来的效益。

  技术支撑

  检验检疫以质量架天桥

  为助力沈北禽肉企业质量发展,沈阳检验检疫局下大力气从源头抓质量,把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区建设和推广标准化养殖作为工作重点。

  禽肉制品生产存在风险,受疫病疫情、农药残留等因素影响较大,沈阳检验检疫局根据风险分析原则,加强与沈阳市畜牧兽医局的沟通协商,了解当地的动物疫情和兽药流通情况,及时调整出口熟制禽肉产品的检验检疫。同时,对沈北禽肉企业实行诚信管理和分级管理,适当调整检验频次,减轻企业负担。督促企业提高自检能力,指导所有禽肉企业建立自己的检测中心,使企业具备了对微生物、药残和疫病等的检测能力,提高了企业的自检自控能力,从源头上、生产过程上大大降低了风险,确保了食品安全。

  沈阳检验检疫局对沈北禽肉企业采用全方位、无缝隙的监管模式,对饲养用药、饲料中使用的药品、添加剂进行100%抽样检测,对饲料厂进行考核备案登记,对出口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履行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养殖管理方式,确保沈北禽肉出口的质量安全,并帮助企业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

  近几年,国外对熟制禽肉制品进口要求越来越高,技术性贸易措施严苛,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不断增加检测项目,产品进口的药物残留检测从最初的1项增加到现在的11项,对检验检疫的要求和对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

  针对一些新变化,沈阳检验检疫局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从饲养到加工整个过程实行“六统一”模式,即要求企业统一供应疫苗、统一防疫消毒、统一供应饲料、统一供应药物、统一屠宰加工、统一热加工,对饲料、兽药、食品添加剂、辅料等实行备案管理,检测后方可使用。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完整的GAP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体系,做到过程可控、产品可追溯,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安全。

  运作模式

  绿色生态带来巨大财富

  沈北禽肉产业依靠质量迅速发展壮大,背后是全社会质量意识提升的结果,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讲质量、谈质量、追求质量,发展的成果富足着一方百姓。

  近年来,政府、检验检疫、企业、行业协会每逢重大节日期间,都组织面向全社会的公益质量宣传活动,使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质量安全,社会各界更加支持质量监管,质量安全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据了解,禽肉出口附加值为每吨4000美元,是国内禽肉市场价格的两倍,可观的经济效益吸引着政府、农民、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关注,显性的经济效益和隐性的社会效益将惠及整个产业链条,产业惠民生,百姓得实惠。

  沈北禽肉实行“市场+企业+基地”的产业链运行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基地一方面租用农民土地支付土地补偿金;另一方面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以禽肉熟制加工为例,禽肉炭烤制品就需要大量人工进行禽肉炭烤,大量农户通过肉鸡养殖发家致富,农户年均增收最多可达5万元以上。

  沈北禽肉完整的产业链条,即转移了大量沈北新区原来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又吸引了大量禽肉养殖业人才,整个产业发展带动近2万户农民参与,安置了就业人员近万人,禽肉产业高级技术人员达到200多人,为建设新型富裕生态农村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这本身就是沈北禽肉产业发展给全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

  鸡粪变成有机肥是沈北禽肉产业的一大特色,并产生着巨大的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效益。肉鸡养殖场排出的大量鸡粪便可以生产生物有机肥,既可变废为宝,又使资源循环利用,还可以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据了解利用鸡粪生产的肥料可以用于5万亩水稻种植,年可获利4000万元左右。利用鸡粪生产有机肥和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再利用有机肥作为种植水稻的肥料,将养殖、种植两个产业链条结合,拉长了产业链条。此举不仅降低了农业、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农作物品质,实现了沈北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增产增收。

  正是企业、政府、检验检疫、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安全、卫生、优质、绿色、无公害的沈北禽肉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良好声誉,“蒲兴”、“新辉”、“孚兴”、“日盼”、“金鸡”等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政府扶持

  政府抓质量兴一业

  一个地区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沈北禽肉产业的大发展是地方政府重视质量工作的结果。

  沈北禽肉产业发展之初‘小作坊’式占据着主流,根本谈不上质量发展,遇到“流感”几乎是一片片倒下。当初,沈北禽肉在国际市场上常因标准化问题、兽药残留问题处处碰壁,面对国际市场风险几乎是无能为力。

  沈北新区政府想企业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补贴农民建起10处肉鸡标准化富民经济小区,成立了肉鸡技术服务中心,畜牧兽医人员负责定期走访、按时防疫、严格消毒,并做好监管记录,使肉鸡出栏量增加,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2003年日本颁布“肯定列表制度”,沈北禽肉等农产品出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沈北新区政府立即确立了建设全国最大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思路,引入新辉禽肉、华美畜禽、孚兴食品等肉鸡屠宰深加工现代化大企业,发展“公司+基地+标准化”的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牵引,以养殖户“订单”参与,形成养殖、加工、出口的产业式链条。

  沈北新区政府实实在在扶持禽肉企业发展,为禽肉企业提供土地、投资、建厂的优惠政策,推动禽肉企业建立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良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和统一操作的生产模式。帮助企业走品牌发展战略,组团参加世界各地农产品博览会宣传品牌,“蒲兴”等沈北禽肉品牌在国际禽肉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内容建设之路,确定了沈北禽肉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市场,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任。

  沈北新区政府还组织驻区企业代表,到国内外先进禽肉企业参观学习饲养场现代化的管理程序和生产流水线,聘请知名专家讲解从接进雏鸡到育成出栏全过程的技术问题,免费组织企业技术员培训,提高驻区禽肉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

  2006年是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之年,沈北禽肉出口量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出口量创记录突破了6000吨,占辽宁省禽肉出口量的50%,创汇2400多万美元,比2005年度出口量翻了两番。

  随着肉鸡养殖量的加大,养殖场粪污治理得到沈北新区政府的重视。2008年在专家的建设下,沈北新区政府采取生物堆积发酵、沼气池发酵处理和添加生物制剂生产有机肥等处理方式,对全区养殖场畜禽粪污进行有效治理,重点抓好大型粪污处理场的建设,加快了实现畜禽养殖清洁化生产的步伐,生产的有机肥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改善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沈北禽肉基地在政府的帮助下,目前已整合建成3个种鸡场,3个孵化场,年孵化能力6800万只商品鸡雏;10个备案养殖基地,饲养能力2200万只鸡;3个屠宰场,年屠宰能力4800万只;2个熟食加工厂,年加工能力3万吨;2个企业自属饲料加工厂,年加工能力40万吨;1个肥料厂,年加工能力4万吨。

  2011年9月,沈北新区获得辽宁省政府批复,成为“沈阳经济区”首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新区政府将借政策之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沈北禽肉养殖深加工规模。

  相关链接

  沈阳检验检疫局在沈北禽肉养殖业发展初期,组成多个调研小组深入企业对禽肉养殖生产线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向企业传达国家出台的扶持农产品出口措施、国外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检验检疫信息,提高企业自检自控和防范风险能力,先后为沈北禽肉养殖企业培养出近100名质量管理员。

  全球暴发禽流感疫情以后,世界各国对禽肉进口提高卫生检疫标准,生产标准化、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关注。为帮助沈北禽肉出口走出低谷,沈阳检验检疫局提出“寓把关于服务之中”理念,下大力气从源头抓禽肉食品安全质量,从禽肉基地建设前的选址、设计和布局、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人员培训,到食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从源头的养殖基地到链尾的熟加工,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压力的影响,沈北禽肉企业的出口压力增大,出口陷于低谷。沈阳检验检疫局加大帮扶力度,与企业一起研究应对措施,积极寻求新项目、开发新市场。在实施“一企一策”、“5+2”和24小时预约报检等服务措施基础上,对政策法规、方法措施、服务流程进行再优化、再规范、再提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快检验进度,在质量安全评估的基础上缩短检验周期,大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让企业全身心把精力放在产品质量的提高上,使沈北地区禽肉出口量全面回升,2008年全年禽肉出口额达到2000万美元。

  保质量打品牌

  技术检测确保安全底线

  2001年沈北禽肉产品开始小批量出口,年产值不足百万元,不少农民养殖户开始尝到了甜头,逐渐形成了“小规模、大面积”的传统生产方式。但一场禽流感疫情,让不少农户谈疫色变,疫情风险逼着农户开始逐渐开始寻求集体合作养殖,沈北禽肉企业为生存也不得不走质量建厂、安全养殖、深加工处理的发展之路。

  以沈北蒲兴禽业集团为例,当年成立之初企业是一家资产仅有27万元的小规模家禽屠宰场,十年来该企业在走质量发展道路上投资近3亿元,加强禽肉质量管理措施,给禽肉养殖、屠宰、深加工加装“安全锁”,种鸡饲养、仔鸡孵化、肉鸡养殖、饲料加工、肉鸡屠宰及熟肉加工各环节,实行全封闭式标准规模化管理,“一条龙”自营模式让出口禽肉质量安全“无漏洞”。

  200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集团董事长王会琴女士,对质量概念有自己的理解:“企业小时靠质量打出品牌,企业做大时就必须靠科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来保证质量,企业一路走来靠的是自检自控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植,靠的是检验检疫把关出口质量,靠的是全社会给予的关注和支持。”

  走进沈北肉鸡养殖基地,一排排鸡笼整齐划一,用笼子养鸡是沈北禽肉养殖企业总结出来的高质量肉鸡养殖方法,企业王经理会告诉你:“肉鸡笼养比平养、散养好处多,鸡粪清洁比较方便,可以确保环境卫生,养殖空间利用率高可以加大饲养量,笼养免疫比较准确,可以确保无漏网鸡,大面积封闭式饲养可以阻挡禽类疫病疫情,从源头上确保质量和安全。”

  沈北禽肉企业在生产加工环节启动了六道措施,确保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一是禽苗实行整批饲养、防疫制度,从门卫消毒、进出场车辆、人员喷雾消毒,杜绝任何鸡病传播途径,饲养场实行全封闭管理,饲养人员、管理人员全部经培训上岗,对禽苗进行防疫全部由经国家考核合格的兽医师进行处理。二是严格规范使用农兽药,农兽药使用前必经CIQ化验室检测,确定无违禁药物成分方可按照规定剂量使用,肉鸡出栏前严格遵守停药时限,保证肉鸡出栏农兽药残留安全,同时详细记录情况并存档管理。三是自产饲料确保安全,饲料均来自企业直属饲料厂,全部饲料用添加剂进行合格供方评定考核、验收管理,经CIQ驻场兽医师抽样,CIQ化验室检测合格后才能饲养投放。四是屠宰加工厂统一加工肉鸡,按照饲养批次、执行批次管理原则,屠宰前进行新城疫、禽流感检测,合格后供加工厂进行熟食品加工,生产中半成品区分标识、成品批次管理。五是熟制禽肉加工按照批次管理,统一加工合格原料,热加工所用的辅料、食品添加剂全部执行备案管理制度,企业定期检查、复查考核合格供方,对成品出厂前进行理化、微生物检测。

  走进沈北禽肉深加工基地,一栋栋深加工车间整齐有序,工人们正加工日本、韩国人喜欢吃的炭烤鸡皮串、炭烤鸡肝串、炭烤鸡腿肉葱串等熟制禽肉,这在辽宁乃至全国的熟制禽肉出口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与普通油炸禽肉制品相比,炭烤鸡肉制品的工艺比较复杂,蒸煮之后进行人工炭烤,对炭烤禽肉制品的烤色、烤斑、烤味等要求较高。同时,炭烤制品的口味品种比油炸制品更为丰富多样,可以根据国外客户的不同要求添加葱、蒜等不同的辅料,满足国际禽肉市场日益突出的个性化需求。

  炭烤禽肉制品的附加值比较高,平均每吨价格比油炸禽肉制品高1500美元左右,出口利润可观,这是沈北禽肉企业走深加工生产路线的原因所在。

  目前,沈北禽肉基地以蒲兴和新辉两家大型综合性集团为龙头,实行“公司+基地+准化”的模式,已经形成肉禽繁育、养殖、加工及食品深加工的一条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条。近年来,先后有10家禽肉企业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获得了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南非等国家的卫生注册资格。

  发展前景

  沈北禽肉养殖加工产业的大发展迅速带动其他种类动物产业发展,到2012年,沈北新区将建成1万亩现代养殖基地,其中肉鸡年出栏6000万只,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生猪饲养量60万头;建成40处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基本实现畜禽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格局。以沈北东部肉鸡养殖基地为基础,推动建设沈北中部奶牛养殖基地和沈北北部生猪养殖基地。沈北辉山农高区也将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畜禽加工产业、饲料加工产业等主导产业,构建从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利用到产品流通交易的完整产业链。

  2011年9月,经过政府、检验检疫、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沈北禽肉产业加快推进建立禽肉产品出口安全示范区建设,计划建设“养殖量在千万只,出口量达万吨,产值过亿元”的大型禽肉出口质量安全生产基地,争取在1至2年内获得“国批”,推动沈北禽肉特色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