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集团:农业标准化先锋(图)
时间:2011-09-24
来源:《商业价值》
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的数据中心机房里,多台IBM p系列的主机昼夜不停地不间断运行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通常只会出现在金融、电信等行业中的主机,可能是维系这家2010年实现上市肉鸡7.3亿只、上市肉猪505万头、营业额达到220亿元的大型农业企业日常运作的重要基础。因为这家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的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奥秘,就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工业领域的标准化大生产模式移植到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对数以万计合作农户的标准化管理。
温氏集团的总部位于广东省新兴县,这是一家以养鸡、养猪业为主导,兼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跨地区、多元化发展的大型农牧企业集团。1983年,温氏集团的创始人温北英先生联合当地的7个农户,集资8000元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养鸡场,这便是温氏集团的前身。这家自繁、自育、自养、自销的养鸡场,当年的上市肉鸡数量仅为8000只。
而如今,温氏集团已经发展为亚洲最大的养殖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养殖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多元化产业体系。2011年,温氏集团预计全年上市的肉鸡数量将达到8亿只、上市肉猪将达到650万头。
“公司+农户”的封闭性双赢模式
公司成立之后,温氏集团与周边农户采取“场户合作”、“代购代销”的方式进行合作,每只鸡收取5分钱的代售佣金。即农户从鸡场购买鸡苗进行饲养,鸡场向农户提供技术、饲料、防疫等服务,并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代农户销售成鸡。
但是1989年6月之后,肉鸡市场陷入低潮,价格下跌,养鸡农户面临着亏损倒闭的威胁。为了维护养殖农户的利益,温氏集团决定将原来的“代销代购”转变为“保价收购”。即鸡场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兽药等服务,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回收合作养殖户的成鸡。收购的成鸡降低销售价格,吸引周边和当地的肉鸡运销户,销售环节造成的损失则通过其他经营环节的利润来弥补。
“场户合作”变成了“公司+农户”,这种“综合效益观”即保证了养殖农户能够获得稳定的可持续收入,也保护了养殖农户的合作积极性。而当年温氏集团首创的这种“公司+农户”模式,经过20多年的积累完善和沉淀,已经成为了温氏集团快速发展的核心所在。在此之后,温氏集团也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复制和扩展步伐。
在“复制”方面,温氏集团则把这种“公司+农户”的肉鸡委托养殖模式复制到养猪、养鸭等行业。自从1997年开始养猪以来,温氏集团的合作养猪农户以年平均25.3%的速度增长,上市肉猪以年均66.7%的速度增长。2011年预计实现上市肉猪650万头,肉猪养殖业发展成为温氏集团的第二个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
而在“扩张”方面,温氏集团自1994年起,陆续在全国22个省(市、区)建立了110多家一体化养殖公司。为了及时响应农户的需求与满足市场需要,温氏集团以“对农户服务半径在30公里,销售半径在300公里”为原则,在每个分公司下都设有数个三级公司,以保证快速反应、快速销售。
对于农户养殖所需的物料,温氏集体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饲料由温氏集团的分饲料厂统一生产,然后再统一提供给养殖农户;各种疫苗和药物,则由集团下属的动物保健品公司统一提供;养殖技术方面,技术服务部门提供免费上门服务,以3天一次的频率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主要包括通风保温、饲养密度、饲养周期、药物配比、免疫接种等;对于鸡苗,则是温氏集团下属的育种公司,根据全国不同地域的消费习惯进行品种选育,各分公司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饲养,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当然,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功,还在于其“封闭性”。温氏集团与养殖农户签署《委托养殖合同》,明确规定畜禽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双方是一种委托养殖的协作关系,养殖户根据养殖水平取得报酬;农户应该按照温氏标准建设养殖鸡场;养殖户需要内参加公司统一组织的养殖技能培训;合作农户在同一批次中不能混养其他畜禽;农户必须使用温氏集团提供的鸡苗、饲料、疫苗、兽药等物料;农户应该按照公司的规程进行养殖,公司的技术员定期到农户进行现场管理与技术指导;只能将成鸡全部交付温氏集团回收……如此一来,温氏集团实现了对分散的养殖户的有效管理,并将之纳入温氏产销一体化的有计划生产之中。也正是这种封闭的模式,使得温氏集团实现了对各个环节的掌控。
温氏集团自从实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以来,合作农户的数量从2000年的1.2万户增加到2009年的4.3万户,户均年收入也从2000年的1.4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3.51万元。“虽然农户年户均收入在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并不高。”温氏集团总裁温志芬认为,这除了和整个社会发生较大变化有关系,还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假如在未来5年内,户均年收入不能超过5万元,那么与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将会萎缩,"公司+农户"的模式也会陷入困境。”
2010年10月5日,温氏集团启动实施了“养鸡农户效率效益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倍增计划”的目标是:在不增加主要劳动力的情况下,用5年的时间使合作养鸡农户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一倍。显然,“倍增计划”的意义也在于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工业化
相比较与标准化的工业而言,农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些特性。比如说,农业领域一般被认为具有分散性,难以像工业领域那样实行标准化大生产,而且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过程变数多、随意性大等特点,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也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农业企业信息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如果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工业领域的标准化大生产模式移植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将会有助于企业“脱颖而出”。
“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工业企业标准化的大生产模式移植到农业企业,实现养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这正是温氏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企业持续高速发展、并成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养殖企业的核心精髓。”温氏集团信息中心总经理严尚维说道。
对于温氏集团而言,对养殖户的管理是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早在1991年,只有90万资产的温氏集团就投资17万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对每一个养殖农户养殖行为的准确掌握每一个养殖农户领取一次鸡苗、饲料、疫苗等都会在电脑上进行完整的记录。
其实,这只是温氏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冰山一角。在对养殖农户的管理上,农户养殖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技术员现场使用PDA手持终端进行实时信息化管理,农户所饲养的每一批肉猪、肉鸡都建立了完整的数据档案,每一批肉鸡(肉猪)的饲料领取时间、喂养食量、出栏时间、疫苗时间,等等信息都全部上收至总部;在上下游产业链管控上,温氏集团建设了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应用软件系统:全面实现了生产经营核心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的同步一致,实时反馈并有效监控所有分支机构的运营状况;此外,温氏集团高标准建设的企业数据中心,实现了对所有分支机构生产经营数据的集中管理。在温氏集团的数据中心机房里,多台IBM p系列的主机昼夜不停地不间断运行着。
2011年1月10日,温氏集团“养殖技术与市场信息在线服务平台”通过了项目验收。养殖技术员通过PDA现场对农户资料进行录入和养殖管理提醒,如果技术员在现场发现了不符合养殖标准的地方,即可用PDA拍照上传,用于对农户养殖水平的打分评估,并直接与农户利益相联系。此外,温氏集团在每一个鸡舍(猪舍)内都安装了RFID芯片。RFID与PDA的结合应用,使得技术服务人员可以监督和支持养殖农户,解决了大规模和小生产之间的矛盾。
对于温氏集团2014年实现400亿元销售额的目标,温氏集团信息中心也做了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对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企业营销模式创新与转型、历史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具体而言,信息中心将提升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开展智能手机与PDA的应用;完成集团的网上采购平台、销售平台、商品验收系统、实现电子商务功能;开展物联网、工业化控制应用研究。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