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添加剂,是否非加不可
时间:2011-06-0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cms/upimg/110609/17871_100848_1.jpg)
“现在不愁吃不愁喝,可今天说肉里有"瘦肉精",明天又说奶里有抗生素残留,真不知道该吃什么,什么还能放心吃。”在郑州市纬四路农贸市场,正在挑鸡蛋的刘桂琴阿姨不断抱怨。
和刘阿姨一样,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关注食品安全:洋鸡蛋不如土鸡蛋好吃;吃饲料长大的畜禽肉不再像过去吃粮食长大的畜禽肉香;好好的猪肉切开放置一段时间,表面会泛一层绿色……随着这种关注,饲料添加剂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的名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那么,畜禽养殖为什么要使用饲料添加剂,不加不行吗?
适量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是允许的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绍钰这样解释,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人一样,需要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当普通饲料不能满足动物生长需求时,就得想办法将某些少量或微量物质以添加剂的形式加入到饲料中,以达到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增加适口性,促进动物正常发育,加速生长,防治动物疾病,便于饲料的贮藏和保存,改善饲料加工性能等效果。
可以说,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应用是饲料配合水平的标志,没有饲料添加剂,就难以配制出满足动物需求、营养平衡的饲料。
饲料添加剂可以分为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营养性添加剂包括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主要用于满足畜禽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例如,铜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硒和维生素E有提高繁殖率作用。非营养性添加剂则包括酶制剂、中草药添加剂、甜味剂、抗生素等。酶制剂可以平衡畜禽体内的菌群;甜味剂用来增加饲料口感;我国特有的中草药添加剂,不但有保健作用,还可以改善畜禽产品的风味、口感,被业内称为绿色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繁多,随着动物营养学的发展,经常有新的饲料添加剂品种问世,一些饲料添加剂被淘汰或禁用,因而饲料添加剂的品种经常处于新旧更替之中。目前,我国农业部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有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酶制剂、饲用微生物等13类191种;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有6大类55种。
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大多因非法使用或过量使用饲料添加剂所致
正是由于饲料添加剂的独特作用,决定了添加量必须符合一定比例,有严格的量的限制,否则饲料添加剂的残留会污染环境或通过肉、蛋、奶等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例如重金属铜、锌过量,会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硒过量,会引起畜禽中毒。猪肉呈现绿色也是猪在生长期食用了高铜饲料后,造成体内重金属铜残留,接触空气后变为氧化铜的缘故。同时,如果在饲料中过多地添加重金属元素,农家肥也就不能称之为绿色有机肥料了。
饲料添加剂中,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的还有抗生素,尽管抗生素可以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病菌感染,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引发抗药性问题及动物体内残留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对饲用抗生素做出严格规定,我国农业部目前允许在饲料中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添加剂有24种,并根据不同畜种,严格规定了使用不同抗生素的休药期。只有过了休药期,食用过含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畜禽产品才能上市。
加强市场监管,开发绿色、高效的饲料添加剂,是解决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
饲料占到养殖成本的60%~80%,饲料添加剂价格更是不便宜,可为什么非法、过量使用饲料添加剂还屡禁难止呢?李绍钰研究员解释,因为饲料添加剂除满足动物营养需求外,还可以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节约粮食、预防疾病、增加品相,例如饲料中添加大剂量的铜、锌等更能显著增加猪的生长速度,让猪皮红毛亮,显得外观不凡。
那么,又该如何加强对饲料添加剂的监管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教授王志祥表示,由于目前国内养殖业生产经营分散,市场流通的肉、蛋、奶近3/4由小猪场、散养户提供,这是监管工作的一大难题。加上养殖业利润低、风险高、市场波动大,养殖户为自身利益,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以,要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尽快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外,还要加快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为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知识,提高标准化养殖技能;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出了问题,有据可查,以保证畜禽产品每个环节的监测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也要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开发绿色、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和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畜禽产品量的供给。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