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七连增”后的粮食生产形势
时间:2011-01-04
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如何看待“七连增”后的粮食生产形势——访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
2010年的粮食和农业生产经受了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异常复杂的外部环境等严峻考验,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0928亿斤,近50年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首次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在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以后,粮食形势怎么看?目标任务怎么定?工作措施怎么抓?本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
记者:2010年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面临了“三个异常”,却实现了粮食“七连增”、农业稳定发展,请谈一下您的看法。
危朝安:2010年农业发展取得的好成绩,是“三农”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确实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彰显国力,也确实来之不易。首先,2010年取得的好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强农惠农好政策,是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果。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粮食和农业生产最大的优势在于精耕细作,农业工作的最大优势在于行政推动,通过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农技人员和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粮食和农业生产,是我们能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取得粮食“七连增”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大力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通过行政与技术结合、科研与推广结合、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使高产创建成为政府部门推动粮食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农业系统“创先争优”的重要平台,成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促进粮食连年增产和农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科学推进防灾减灾是全年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2010年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了农业抗灾救灾主力军作用,紧紧抓住监测预警、灾情调度、争取政策、落实政策、科学指导、科技救灾等关键环节,行动快、力度大、措施实,做到了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切实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第四,紧抓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解决数量的问题;紧抓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解决质量和效益问题。2010年,各级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形成了一批适应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标准化技术模式,有效增强了种植户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经营服务的能力,提升了园艺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创建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完善了质量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的同时,种植业各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增产增收的贡献突出,预计人均增收超过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50%左右。
记者:我国农业发展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才能做到科学抗灾减灾?
危朝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从种到收的根茎叶穗粒、水肥土光温、病虫草鼠害等环环紧扣。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趋于常态化,不可预见性日益增强,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防灾减灾的任务艰巨。今后,一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坚持一手抓高产稳产,一手抓减灾减损,努力实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二要从应急管理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在科学研究灾变规律的基础上,把避灾、防灾、救灾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三要在防御干旱、洪涝等水旱灾害的同时,格外警惕低温冻害、阴雨寡照等光温灾害的危害。四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用防灾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五要实行防灾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把临时出台的技术补助政策固定下来,健全农业科学抗灾的政策支持体系。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规模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七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推动和舆论宣传,发挥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形成抗灾夺丰收的强大合力。
记者: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七连增”,但未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请您分析一下粮食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
危朝安:从长远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既有外部环境的制约,又有自身发展的不足;既有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又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目前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达到100%,粳稻供求偏紧,大豆缺口较大。二是生产能力有所提升,但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全国近2/3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三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继续依靠扩大面积的空间有限。四是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防灾减灾的任务艰巨。五是投入品和劳动力价格呈上涨趋势,直接影响种粮的比较效益,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记者:我们如何应对粮食生产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危朝安:我们要科学把握粮食生产波动特点和规律,增强促进稳定发展的信心,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要把握粮食发展的梯次性,既要巩固现有生产能力,又要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实现产量新突破。二要把握粮食发展的协同性,不断强化、聚集各种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合力,实现稳定增产。三要把握粮食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区域和季节间的互补实现稳定发展。总之,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好势头,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的支撑条件。粮食“七连增”不仅取得了成功经验,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从今后一个时期的市场、政策、技术条件来看,只要不发生流域性的特大洪灾、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发展是可能的。
记者:“十二五”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危朝安:“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持续稳定增产为基本目标,以实施重大战略工程为抓手,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业部门科技兴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危朝安:一是稳定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稳定在16亿亩以上,主产区的粮食面积不能减少,平衡区和主销区的粮食面积更不能减少。稳定面积的重点是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要发挥光温水资源优势,继续推进“单改双”,大力开发冬闲田,扩大间套种。稳定面积的难点是处理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要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积极发展间作套种,挖掘资源潜力。
二是优化结构。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不仅包括总量的有效供给,还包括品种和区域结构的平衡。从品种结构看,重点是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品种完全自给。水稻要在扩大双季稻、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同时,推进东北“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扩大粳稻生产;小麦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品质和效益;玉米要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稳定增加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努力扩大大豆生产,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种南方间套种大豆;积极发展马铃薯生产,加快推广脱毒种薯,提高产量水平;发挥小宗粮豆耐旱、抗逆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扩大杂粮杂豆生产。从区域结构看,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都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主销区要努力稳定产量,产销平衡区要力争稳定增产,主产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在全国粮食生产大局中挑重担;要抓住主产区的核心区和重点区,进行重点规划、重点建设,尤其是对13个粮食主产省、产量超100亿斤的大市和产量超20亿斤的大县,直接指导、重点支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根据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等因素,从优中选优,抓重中之重,突出重点品种,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带。
三是提高单产。在耕地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高单产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储备,尤其要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整合种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选育一批丰产性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通过品种的更新换代,挖掘增产潜力;要加快集成技术推广,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的有机结合,挖掘增产潜力;要利用高产创建这个重要平台,大力推进教学科研推广大协作、大联合,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还要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病虫防治效果,节本增产增效。
四是提升能力。除了加强水利建设外,重点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增强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更新提质建设高产田1亿亩;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建设田间排灌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开展积肥设施和机耕道路建设,提升农田的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同时还要全面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粮食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生产条件。
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同时,还要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以上,力争棉糖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力争蔬菜稳定供应,促进种植业全面发展。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本网站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