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

  1. 首页
  2. 鸡病防控
  3. 呼吸道病

鸡胸前气囊和胸后气囊解剖学观察

时间:2015-02-28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气囊是鸟类所特有的器官,是支气管分支出肺后形成的黏膜囊[1,2]。其主要作用是贮存气体,辅助呼吸,此外还有助于减轻身体的比重,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的摩擦,也是快速热代谢的冷却系统。在呼吸过程中鸟类的肺不能像哺乳动物肺那样膨大和收缩,而是通过体腔内压力变化使气囊活动,迫使气体通过肺进行气体交换[3]。鸡有9个气囊,即不成对的锁骨气囊(Clavicular air sacs)和成对存在的颈气囊(Cervical air sacs)、胸前气囊(Cranial thoracic air sacs)、胸后气囊(Caudal tho?racic air sacs)及腹气囊(Abdominal air sacs)[4,5]。

  笔者发现,与其它气囊相比,鸡的胸前气囊、胸后气囊的结构有其特殊性,于是对鸡气囊进行直接大体解剖学观察,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从农贸市场购买成年健康鸡10只(公母各5只),将鸡颈部放血致死,对气囊直接进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并拍照。

  2 结果

  2.1 胸前气囊成对,无憩室和充气骨骼。胸前气囊较胸后气囊大,呈不规则的四面体形(见图1A),位于两肺腹侧、胸腔背外侧区,在胸壁、肺膈(见图2L)与胸腹膈(见图1A、B)的腹侧壁及后胸气囊之间。每侧胸前气囊有4个面,外侧面(胸肋面)与胸壁相连,约与第3、4、5、6胸肋骨和第3、4、5、6椎肋骨远端相接;背侧面(肺面)参与形成肺膈,上方为肺,
  有气囊口与肺相通;腹内侧面参与形成胸腹膈,与心脏、肝脏、食管及腺胃等相接触;后面以一隔膜(见图1g)与胸后气囊相隔。

  2.2 胸后气囊成对,无憩室和充气骨骼。属气囊中的最小者,呈不对称的三面体耳状薄囊(见图1B),位于胸前气囊后方,肺腹侧的后部,外接胸壁和腹壁,内靠腹气囊,故不与内脏相接触。每侧胸后气囊有3个面,前面以一隔膜与胸前气囊相隔,在其背侧有气囊口与肺相通;腹内侧面参与形成胸腹膈;外侧面为胸壁后部和腹壁前部。

  2.3 胸腹膈和肺膈

  胸腹膈亦称斜膈,是伸展于前、后胸气囊腹内侧面极薄的腱质膜,其中央有薄层平滑肌片(见图1m),肌纤维向后下方斜。肺膈为位于肺腹侧,胸前气囊背侧的膜,边缘有4块薄的肋肺肌(见图2m 1),与第3、4、5、6椎肋骨相连,肌纤维向后下方斜。

  不同鸡(公鸡与母鸡,或不同日龄的鸡之间)的胸前气囊、胸后气囊、胸腹膈和肺膈的结构都相似,但其大小差异较大。

  3 小结与讨论

  胸前气囊与胸后气囊之间有隔膜将其隔开(见图1g),胸前气囊呈不规则的四面体形,而相关文献认为是呈不对称的三角锥形体[1],其原因是该隔膜属于胸前气囊与胸后气囊之间的隔膜,还是属于胸前气囊腹内侧壁的延续,从笔者的观察看应该属于前者,所以,胸前气囊呈不规则的四面体形。隔膜的位置或有无在不同家禽也不同,例如,鸭的胸前气囊和胸后气囊之间的隔膜比较靠前,所以鸭的胸后气囊比较大[2]。鸡胸前气囊位于肺膈腹侧、胸腹膈背外侧、胸壁内侧和胸后气囊前方;胸后气囊,位于胸腹膈的背外侧、胸壁和腹壁的内侧[3]。也就是说胸前气囊和胸后气囊位于胸侧壁(部分腹壁)、胸腹膈和肺膈之间。在胚胎期,胸前气囊和胸后气囊是由发育中的支气管膨大伸入肺褶发育形成的囊,囊内有一隔膜将其分为胸前气囊和胸后气囊[1,3],基于此,笔者将一侧的胸前气囊和胸后气囊看着为一个整体,命名为胸气囊。肺膈位于胸气囊的背侧面,边缘有4块薄的肋肺肌,肌纤维向后下方斜,能主动收缩;胸腹膈位于胸气囊的腹内侧面,其中央有薄层平滑肌片,肌纤维也是向后下方斜,能主动收缩;胸侧壁构成胸气囊外侧面,胸侧壁上有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肋胸骨肌、斜角肌等[2],呼吸过程中能随着胸骨的运动主动扩大或缩小(虽然呼吸过程中,椎肋骨或肺活动很小,但胸肋骨随胸骨运动的活动还是很大的)。所以,胸气囊壁均有肌肉存在,呼吸过程中这些肌肉的收缩或舒张可以引起胸气囊的缩小或膨大。特别是鸟类体腔被打开时,比如鸟类受到外伤或打开鸟类体腔进行外科手术,体腔内的压力变化被破坏,此时胸气囊的活动对维持鸟类的呼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每侧胸前气囊和胸后气囊的结构简单,没有憩室[1,3],有利于其主动膨大和缩小,并使气体高效地只能经肺进出;而颈气囊、锁骨气囊和腹气囊有许多憩室[1,3],反而有利于贮存更多的气体。

  参考文献:

  1 罗克。家禽解剖学与组织学[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  Nickel R,Schummer A,Seiferle E。Anatomy of the domesticbirds[M]。Berlin:Verlag Paul Parey,1977。

  3  McCarthy P。The anatomy of the domestic animals[J]。Austra?lian Veterinary Journal,1983,60(7):228。

  4 彭克美。畜禽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1。

  5 内蒙古农牧学院,安徽农学院。家畜解剖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42。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内容有疑问,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公司将尽力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客观性,但不保证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服务不会受中断。我公司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服务仅限于用户参考,不对用户的商业运作做任何具体性指导。用户因参考我公司提供的信息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及法律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回到顶部